国家导航
首页 > 国际财经 > 日本 > 日本财政面临严重可持续性危机(3)

日本财政面临严重可持续性危机(3)

经济参考报2013年09月13日09:40分类:日本

核心提示:在税收未见显著增加的情况下,扩大公共投资的资金主要来自发行国债。发债规模超过国税收入的局面已经持续4年,日本财政面临非常严峻的可持续性危机。

日本财政危机的教训

战后初期,日本好不容易建立起平衡财政的格局,后来却将其放弃。在财政深陷危局的情况下又开始谋求重建财政。日本财政政策的反复及其实践过程中,包含着丰富的经验教训。

财政由平衡转向危机并不需要很长时间。

从1965年度日本开始发行建设国债算起,到1979年度的财政严重失衡,仅仅14年。为扭转极度失衡的财政局面,当时力主重建财政的大平正芳首相提出开征一般消费税,增加财政收入。由此引发政局动荡,解散国会,重新选举。大平正芳本人则死在了重新选举的路上。

20世纪80年代,日本用大约10年时间重建财政,终于在1991年度停止发行赤字国债,将一般政府财政赤字对GDP之比降至2.9%,将政府债务余额对GDP之比降至59.3%。然而,仅过4年多时间,时任大藏大臣便于1995年11月公开宣布:日本财政陷入非常艰难的境地。舆论界称之为“财政危机宣言”。由此揭开桥本改革序幕。桥本龙太郎以财政改革为突破口,推动六大改革,却不巧撞上了亚洲金融危机,改革归于夭折。日本财政在债务泥淖中越陷越深。

日本财政实践给人一个突出的印象,即:重建财政平衡不易,但走向危机却“很轻松”,稍不留神,不需很长时间,就会滑向财政危机。

财政刺激不能真正解决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问题。

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先后陷入滞胀,自此纷纷放弃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唯有日本一直在坚持运用凯氏财政政策调控经济。积极财政政策在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的日本似乎比较灵验,其后的效果难以判明。到泡沫经济崩溃后,财政调控近乎完全失灵。

积极财政政策在日本从灵验到失灵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本身。当经济尚处在追赶途中,尚有发展潜力时,积极财政政策可以刺激暂时陷于低迷的市场需求,促进经济复苏。但是,当追赶过程结束,自身创新能力跟不上,经济失去增长活力时,再多的公共投资、再强的财政刺激,也难以令经济起死回生。日本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财政刺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持续稳定增长问题。

尽早健全社保体系。

尽管日本在1961年就建立起覆盖全体国民的医疗保险和年金制度,其后也进行过几次大的调整,包括推迟退休年龄,分段提高领取养老金年龄,改革社保体系,加强社保基金征管,提高个人负担医疗费的比例等等,但仍难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保支出快速增长。

同日本相比,我国实行全民医保、全民年金的历史短,底子薄,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却比日本快。今后,财政在社保方面的负担将越来越重。汲取日本的教训,亟须我们从未来30年乃至50年着眼审视我国的社保体系,建立与老龄化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保收支结构,避免因社保支出增加而导致政府债务扩大。

警惕财政与泡沫经济相互作用。

如今日本的财政困局,与泡沫经济有密切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出现的泡沫经济,是惯性追逐增长速度的日本政府刺激出来的,也是日本结束追赶过程之后经济转型不成功的结果。泡沫经济“繁荣”虽然带有虚假成分,但却增加了政府的税收,帮助政府如期实现重建财政目标。

然而,但凡泡沫,终将破灭。日本在这方面的教训是对泡沫经济认识过晚,错过了“给膨胀的气球慢撒气”的时机。政府一举捅破“气球”的结果,使“球体”炸裂,给经济社会带来沉重打击。

在追赶发达国家途中,日本是走在我们前边的国家。因此,日本的教训很值得我们研究和汲取。今后,随着后发展效应消退和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我国的财政收入难以再像过去那样快速增加,而社保支出和公共需求将呈刚性增长态势。真正严峻的财政局面还在后边。要避免重蹈日本覆辙,一方面需要深化我国财税制度改革,确立稳健的财政制度架构,另一方面需要严格控制政府债务增长,不要轻易搞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政策。

(作者:张舒英;单位: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

[责任编辑:王婧]

分享到: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