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导航
首页 > 国际财经 > 希腊 > 聚焦希腊危机:拿什么拯救你,希腊的未来?

聚焦希腊危机:拿什么拯救你,希腊的未来?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2年11月27日17:34分类:希腊

核心提示:希腊债务危机爆发三年来的历史经验提醒我们,下一笔救助贷款不过是帮助希腊偿付历史欠账,抑或为欧元区"再买些时间"而已。如果欧洲人为了一体化的"光荣梦想"而决心继续拯救希腊,那就必须尝试摆脱希腊的过去,把焦点置于希腊未来的繁荣。这需要国际债权人做出奉献和牺牲,但显然他们还没完全准备好。

新华08网北京11月27日电(记者沈忠浩)"我很高兴宣布,我们今天就向希腊发放新一笔救助贷款达成了政治性一致……"欧元集团主席容克27日凌晨在布鲁塞尔说的这番话,给持续近半年的希腊救助纷争作出了阶段性总结,也再次强调了一个信号:欧洲将继续拯救希腊,不会坐视其破产进而退出欧元区。

如容克所言,"这不仅是发放贷款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事关希腊人民和整个欧元区能否有一个更好的未来。"然而,希腊债务危机爆发三年来的历史经验提醒我们,下一笔救助贷款不过是帮助希腊偿付历史欠账,抑或为欧元区"再买些时间"而已。如果欧洲人为了一体化的"光荣梦想"而决心继续拯救希腊,那就必须尝试摆脱希腊的过去,把焦点置于希腊未来的繁荣。这需要国际债权人做出奉献和牺牲,但显然他们还没完全准备好。

半年博弈 各获所需

按照今年3月达成的希腊第二轮救助计划,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本应于今年6月份向希腊发放315亿欧元救助贷款,但由于希腊大选等原因,该笔贷款至今未能发放。在近半年时间里,希腊政府与国际债权人展开了"马拉松式"的谈判。由欧盟委员会、欧洲央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组成的"三驾马车"与希腊当局围绕救助条件展开了激烈博弈,其核心是下一步希腊应以怎样的条件或承诺接受怎样的救助。

从欧元集团27日凌晨发布的声明来看,半年的博弈最终以双方各获所需而收场。对希腊方面来说,成功获得下一笔救助贷款是最大的收获。声明显示,欧元集团欢迎"三驾马车"对希腊的最新评估结果,认为其以令人满意的态度广泛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并对希腊方面通过的2013年预算案和2013-2016年中期财政战略表示欢迎。在此背景下,欧元集团认为现已具备条件启动各成员国的相关程序,批准欧洲金融稳定工具(EFSF)向希腊拨付下一笔总计437亿欧元的救助贷款,其中106亿欧元用于预算融资,238亿欧元以EFSF债券的形式用于银行资本重组,这两笔款项将于今年12月份拨付,剩余资金将在2013年第一季度分三笔拨付。

欧元集团承认,由于宏观经济形势恶化,部分改革计划受大选风波影响而一度搁置,希腊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的前景较今年3月份明显恶化。鉴于此,欧元集团给希腊开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主要包括:欧元集团同意将希腊贷款的利率降低100个基点,将希腊支付给EFSF的"保证金"成本下调10个基点,将希腊拖欠的双边贷款和EFSF贷款的期限延长15年,将希腊偿还EFSF贷款利息的期限推迟10年。国际救助方还调整了为希腊设定的减赤和减债目标,同意希腊延后两年实现财政目标,即到2016年将预算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降至4.5%;要求2016年希腊债务占GDP的比重降至175%,2020年降至124%,2022年降至110%以下,均较原目标有所放宽。

就国际债权人而言,其通过半年博弈收获的是希腊以空前的力度推进紧缩和经济改革的承诺和诚意。11月8日,希腊议会通过新紧缩法案,内容包括进一步削减养老金、补贴和其他社会福利开支、提高税收水平、将退休年龄从65岁提高到67岁等,这是希腊爆发债务危机以来推出的第四个紧缩法案;11月12日,希腊议会通过了2013年预算案,包括削减工资和养老金规模约100亿欧元的内容。此外,希腊还按德国要求同意设立"第三方托管账户",将私有化所得注入其中;同意把公共部门预算置于公开透明的季度审计制度下,并承诺一旦预算超额,将自动启动削减开支或征税方案;还承诺从2014年起,公共部门的借贷将仅限于投资目的,并严格置于财政审批权限之下。

事实上,国际债权人扣留救助贷款长达近半年,其目的就是要"驯化"希腊,因为该国在两年多时间里再三错失紧缩改革目标,在执行既定改革路线的过程中,信用记录劣迹斑斑。尤其在今年5月至6月间,由大选引发的政局动荡一度使希腊的紧缩改革面临被颠覆的风险。面对缺乏诚信的希腊人,欧元区出资国政府在继续救助希腊的问题上遭遇来自国内民众的巨大压力。现如今,希腊端正了态度,债权国政府也好向本国民众作交待。

欧盟委员会副主席、负责经济与货币事务的委员奥利·雷恩27日表示,协议之所以能达成,主要因为希腊表达了紧缩与改革的诚意。

[责任编辑:彭桦]

分享到: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