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导航
首页 > 国际财经 > 其他国家 > 谁在唱衰新兴市场国家(2)

谁在唱衰新兴市场国家(2)

上海证券报2014年02月13日14:32分类:其他国家

核心提示:“新兴市场国家危机就此大爆发”的判断有过度夸大的嫌疑。以新兴市场国家的衰退衬托西方即将“重新成为引领世界经济的火车头”这种观点过于短视,缺乏对国家间实力此消彼长的宏观判断

国际传染性的跨国经济危机并不存在

其次,就本轮危机而言,心理层面因素较大;具有国际传染性的跨国经济危机并不存在。

2014年初的本轮危机是从阿根廷引爆的。阿根廷在最近的12年里是一个与国际金融市场隔绝的国家。如果把新兴市场国家定义为国际游资能随意进出买卖其股票和债券等金融资产的国家的话,那么阿根廷完全是一个“非典型”的新兴市场国家。阿根廷的危机源自于其总统克里斯蒂娜长期实行的违背经济规律的民粹主义政策。阿根廷在2002年危机之后,一度靠中国带动的农产品(如大豆)需求迅速恢复,长期享有贸易顺差,但是因为2001年底的金融危机遗留问题难以完全解决,被西方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拒斥于门外,不能发行国际美元债券融资,一直是国际资本的弃儿。但是这种不靠金融而靠贸易维持国家财政和对外收支运转的局面在克里斯蒂娜上台(克里斯蒂娜之前是她丈夫基什纳尔执政)之后逐渐瓦解:一方面国际农产品价格在2010年以后有所跌落,另一方面它的国内政策还故意限制向中国出口,导致外汇收入受损。而这十年由于阿根廷满足于农产品高价带来的红利,只顾消费,缺乏长期规划,投资率很低,未能及时积累更强健的经济基础。在农产品价格下跌后,克里斯蒂娜政府不断用补贴的方式讨好民众,赎买政治支持,结果加剧了财政赤字。于是阿根廷采用了中央银行大规模买进债券等方式为政府融资,使得本国货币比索总量迅速上涨,促发了通货膨胀——而克里斯蒂娜政府又用“调整”官方通货膨胀率的方式掩盖问题(因为阿根廷本土比索债券利息是和官方公布的通货膨胀率挂钩的),丧失了信誉。同时,为了稳定汇率,克里斯蒂娜政府又试图冻结官方汇率,只服务于一些企业的必要兑换,于是官方汇率与黑市汇率不断拉开距离。而它的银行制度又存在很多漏洞,让民众可以套汇,使得外汇收支存在巨大的黑洞。最近爆发的危机,不过是各种因素聚集的总爆发——标志是官方汇率都守不住了。在QE(量化宽松)带来美元泛滥的时代,美元在阿根廷国内却是争相抢购的宝贝,让人感慨。

阿根廷的汇率危机本来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没有什么关系,纯粹是其国内的事情。不过,大部分国际投资者毕竟无法判别详情,听风就是雨,再加上2013年10-11月印度尼西亚和印度有过一波货币贬值,所以产生了新一轮心理恐慌。阿根廷危机的主要被带动方是土耳其和南非,土耳其货币里拉、南非兰特出现贬值,而土耳其的央行为了应对恐慌则进行了超乎寻常的加息。那么土耳其、南非、印度、印度尼西亚的情况是否会继续恶化下去呢?其实,土耳其、拉美、新兴市场、危机,这几个名词摆在一块,恐怕和2013年在巴西和土耳其相继爆发的社会动乱有一定关系。但是这个危机和社会动乱到底是实还是虚,恐怕要对每个国家实体经济进行一番考察。

笔者认为,新兴市场国家相互之间是很不一样的,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阿根廷、巴西、委内瑞拉为代表的拉美国家再加上南非。这类国家最大的特点是执行左翼民粹主义政策,未能及时在生产能力上进行足够的投资,投资-积累率太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国家和中国正好构成经济状态的两极——虽然阿根廷、巴西的经济增长率在2003年之后的十年里都比较高。这种“消费驱动”的经济增长正在显示出恶果。而弊病的纠正恐怕十分痛苦,因为这些国家在低生产率下,由于民粹主义政策,本币计价的工资不断推高,按当前汇率计算其工资水准过高,很可能要发生大的货币贬值才能解决,但这势必带来进口品的价格上涨,带动通货膨胀,因此政府左右为难。而当政府在财政上支撑不住被迫调整时,已经习惯高福利的老百姓势必上街,这就是巴西一些地方2013年突然发生社会动乱的原因。中国企业和这些国家合作,尤其是近期和阿根廷合作,要设定专门条款,防备这一危机。

第二类是印度尼西亚、土耳其这种国家。这类国家的特点是出现了致力于经济发展的强人,产业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经济开始起飞。其中,印度尼西亚自2004年苏西洛上台以来,度过了上世纪90年代末民主化带来的动荡,逐渐建立了各省之间进行经济竞争的游戏规则,突破了1997年以前经济发展过度集中于雅加达周边(郊区工业区)的不均衡状态,近年来中苏拉威西等省都出现了工业化元素。土耳其自埃尔多安执政以来,货币比较稳定,工业化也已经启动。至于土耳其2013年的骚乱,笔者认为性质上和巴西不同。据笔者了解,那次骚乱其实是一些受到西方理念影响的年轻学生对埃尔多安的大规模市政建设的反弹,在经济发展大趋势面前不过是一个插曲。埃尔多安的发展主义政策是有利于该国大部分平民尤其是农村进城打工者的。笔者认为这类国家在较小、较低层面上复制了中国经济起飞的路径,是值得看好的。即便这些国家目前存在外债存量规模较大,外汇储备少于外债存量的情况,笔者仍然认为在经历短暂颠簸后,这些国家很容易恢复并进一步走向繁荣。

第三类是印度,这个国家的缺点已经众所周知了:运转不灵的民主制成为国家发展的钳制因素,作为大国发展所必需的大型能源基础设施——大规模发电厂长期建不起来。所以,印度中产阶级很少,无产阶级很多,劳动者工资水平亚洲倒数有名,本国有一定存量的工业化资源但启用缓慢,经济发展不紧不慢。不过,印度处于这个状态已经很长时间了,2002年以来本土资本市场起飞为标志的“印度崛起”也没有改变这种不温不火的局面。那么反过来,印度资本市场过去的火热也和印度实体经济没有什么关系,今天的危机也影响不大。根据笔者在印度长期经营的同学提供的信息,印度股民比重极少,资本市场市盈率也不高,公司不想从资本市场融多少资,也没人想从资本市场赚钱。总而言之,印度的广大基层人口处于自给自足的低水平状态。还有一点需要记住的是:印度的正面信息当然没有西方财经媒体曾经吹捧得那么高,但负面信息也没有另一些媒体宣传得那么厉害——由于印度放开NGO(非政府组织)发展,所以西方左翼NGO对印度介入很深,他们在对印度社会负面信息的报道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实那些引发国际轰动的社会事件,在印度社会是很稀松平常的事情,带不起什么社会动荡。

除此之外,还有能源生产国如阿联酋、俄罗斯和尚未进入新兴市场主流的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人口密集国度,他们也各有利弊,但有发展潜力的不少,尤其是那些政治稳定、人口密集的国家,笔者在此不再赘述。

[责任编辑:赵灿]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