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导航
首页 > 国际财经 > 其他国家 > 谁在唱衰新兴市场国家

谁在唱衰新兴市场国家

上海证券报2014年02月13日14:32分类:其他国家

核心提示:“新兴市场国家危机就此大爆发”的判断有过度夸大的嫌疑。以新兴市场国家的衰退衬托西方即将“重新成为引领世界经济的火车头”这种观点过于短视,缺乏对国家间实力此消彼长的宏观判断

■ 2014年2月初始,美国公布的1月PMI极大低于市场普遍预期(预期56,实际上是51.3,前一个月是56.5)带动全球股市大跌,震动了市场预期。这可能是一个转折点,市场可能扭转2013年下半年的格局。这就把“资本从新兴市场流向美国”这种逻辑链条给砍断了。至于新兴市场自身,既然阿根廷是封闭式内乱,而土耳其、印度、印度尼西亚等主要新兴市场国家基本面没有发生很大变化,那么资本市场的平复也不是很困难的事情。

■ 中国的发展程度和经济规模都使得我们有必要开始系统性地走向世界,与外在世界融合。而这个“外在世界”显然不能是西方已经定义游戏规则的华尔街,而应当是期待发展、资源丰富、人力充沛的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国家,而其中机遇时点的把握很重要。我国既应理性估计这次新兴市场国家危机的严重程度,更应该抓住机遇,借机与一些与我国长远发展能互相匹配的国家落实多方面的合作协议,让其经济与中国对接,为中国引领的合作共赢的全球经济、金融秩序打开局面。

近来,一些资本市场相对开放的新兴市场国家发生了危机。西方媒体十分热衷于炒作这个信息,以此烘托西方经济的复苏。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上,新兴市场国家股市下跌,货币相对美元贬值,这和美国股市2013年以来的持续上涨形成对比。西方财经媒体炒作这个消息,目的是把西方往上抬,把新兴市场国家往下踩。那么作为中国人,我们应当持什么态度呢?可以先问问国际上通常把中国划入哪个阵营——虽然我国的资本账户没有完全开放,在经济性质上与国际资本市场通常所说的新兴市场国家有很大差别,但由于有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资本市场和债券市场,而且同在近十年经历了高速增长,很自然被归入或被认为接近于新兴市场国家。于是,国内也有一些媒体,把中国目前的一些经济矛盾和新兴市场国家的危机结合起来,热衷于渲染“西方复苏,中国与新兴市场国家衰退”,俨然与西方媒体一同起舞。

除了这种“唱空新兴市场国家与中国”的论调,还有另外一批在世界经济领域有份量的国内专家,也对此轮新兴市场国家危机表示了极大的兴趣,有点幸灾乐祸的味道。有些人士认为,印度、印度尼西亚、土耳其等国资本市场下跌印证了他近半年来的预言,并断言大宗商品未来将进入漫长熊市。进而,这类人士庆幸自己生在中国,“在新兴市场遭受全面货币攻击的风暴里享受中国的安宁,静候风急雨骤的危机冲洗出诸多国家的原形”。

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中“新兴市场国家危机就此大爆发”的判断有过度夸大的嫌疑。以新兴市场国家的衰退衬托西方即将“重新成为引领世界经济的火车头”这种观点过于短视,缺乏对国家间实力此消彼长的宏观判断。而那种割裂中国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联系的孤立主义思维,缺乏对中国下一步发展的方向判断的长远思维,也是不可取的。

“新兴市场国家”是中国互助合作伙伴

首先,“新兴市场国家”这个概念过于笼统,需要进行区分。

正是因为过于笼统,国人经常对新兴市场国家产生出相反的论断。在我国当前的主流话语中,新兴市场国家是我们的兄弟国家,这主要是基于2003年以来的经济表现记录的相似性及与中国与这些国家的经济上下游联系,另外也有试图从塑造“金砖四国”概念的高盛手中接过定义主动权的考虑。但另一方面,在一些民间舆论中,热衷于以印度作为最具有代表性的新兴市场国家,并由此把新兴市场国家说成中国竞争者或对立面。这种对立思维的具体内容表现为:中国走的是工业化道路,制造业大发展,有完整的产业链条并积极发展成系统的科技产业;而新兴市场国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受惠于中国带动的蔓延十几年的国际大宗商品牛市,比如巴西、印度尼西亚、南非、阿联酋、哈萨克斯坦、阿根廷;一类是被西方追捧过但产业链条不完整的大国,比如印度。所以,中国是基础扎实的,而后者,无论哪一类,都是建立在浮沙上的城堡。

笔者认为,这种简单对立是不妥当的,基于这种简单的对立进而为新兴市场国家“危机”叫好,更是缺乏审慎考虑的。

新兴市场国家(Emerging Markets)范围广泛。在狭义上,通常指的是已经建立了本国资本市场且放开资本账户的发展中国家,比如南亚的印度、东南亚的泰国、印度尼西亚;中东的土耳其、阿联酋;拉美的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此外俄罗斯也经常被包括在内。中国的资本市场规模要远远大于这些国家,但资本账户没有完全放开,非洲有一些国家没有建立本土资本市场或本土资本市场较小,被称为“前沿市场国家”(Frontier Markets),但中国和这类非洲国家也常常包含在广义的新兴市场国家中。

从中国的国家利益角度,以及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属性角度看,国家之间差别很大,不能一概而论。其中有些国家从长远角度来说可能是中国的竞争对手,但有更多的国家是中国经济的合作者,被带动者,是中国的伙伴。比如说,印度从国家规模上、文明属性上,和中国有相当的重合性,如果一味做大并甘愿被西方利用,确实有可能成为经济上打压中国的工具。当然,印度因为其社会矛盾重重、电力等基础设施长期跟不上,限制了它的经济发展速度。站在中国国家利益角度考虑,希望避免与印度直接竞争,自然情有可原。但是另外一些国家,比如印度尼西亚、泰国、土耳其、哈萨克斯坦,规模比中国低一个数量级,而且往往具有能与中国互补尤其是未来互补的要素,比如哈萨克的能源,印度尼西亚的能源、资源和劳动力,泰国的劳动力和农产品……连土耳其也具有与中国进行政治经济合作的潜力。这些国家社会稳定、经济向好,对中国是有利的。

随着我国国内尤其是东部经济建设程度的逐渐饱和,我国企业日趋国际化是必然趋势,这些“新兴市场国家”是最主要的开拓目标。这既表现为我国企业在过去的十年中“走出去”过程中已经购买的大量能矿基地,又表现为我国企业在当地承建大型工程、投资设厂乃至投资并经营当地基础设施。此时,将新兴市场国家与中国简单对立并鼓动国际投机资本“做空新兴市场国家”,并为危机爆发而欢呼,荒谬性就可见一斑了。笔者进而认为,在未来保持能源矿产资源的相对合理的高价格,是可持续的,而且是有利于中国利益的。判断不同新兴市场国家的属性,为中国企业抓住机遇而避开潜在风险提供有用信息,才是中国的世界经济研究者应该做的事情。

[责任编辑:赵灿]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