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导航
首页 > 国际财经 > 德国 > 德国鲁尔区工业转型经验

德国鲁尔区工业转型经验

国际在线2013年07月21日15:49分类:德国

记者 武诗韵

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几乎所有国家都面临着工业转型的课题。一个底特律倒下了,还有千千万万的“底特律”在苦苦挣扎。老的工业重镇应对制造业转型方面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德国鲁尔区的工业转型就是其中之一。 

鲁尔区的转型并不是由于泡沫经济,而是产业结构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造成的。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世界煤炭产量迅速增长、石油和天然气的广泛使用,鲁尔区煤炭储量急剧下降、开采成本越来越高、城市环境越来越差,终于爆发了煤业和钢铁危机。原有的以采煤、钢铁、煤化工、重型机械为基础的重化工业经济结构日益显露弊端,导致多数煤矿关闭,冶炼厂停产,大量工人失业。之后德国政府迅速采取措施,通过提供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对传统产业进行清理改造,逐步在当地发展新兴产业,发挥鲁尔区内不同地区的区域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行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多样化。

现在鲁尔区的煤矿数量已经从1957年的140座减至7座,煤矿工人从47万减少到4万;钢铁厂从26个减少到4个,从业人员从30万下降到不足5万。服务业和其他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已取代煤钢业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其中仅服务业就吸引了该地区64%的从业人员,总人数高达95万。

鲁尔区的转型在全球范围内的确给出了一个很好的样本,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首先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协调联邦、州和市三级政府共同参与对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并提供资金扶持,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

其次是“有破有立”,改造传统产业,并且完善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北威州曾出台“鲁尔发展纲要”,将采煤集中到赢利多和机械化水平高的大矿井,类似于中国的“关、停、并、转”,同时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并改造煤钢业。

第三要对高新技术产业给予政策支持。比如北威州规定:凡是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的企业在当地落户,将给予大型企业投资者28%、小型企业投资者18%的经济补贴。

第四点就是“以人为本”。面对大量的失业者,政府及时有效地提供了社会保障。建立完善的保险制度是居民不再大量流失的必要因素。

最后一点是城市的文化建设。这点也许看起来不那么紧迫,但它会成为地区发展更深层的推动力。2010年的欧洲文化首都,除了匈牙利的佩奇和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之外,就是以埃森市为中心的德国鲁尔区。这也是第一次由一个地区而不是一个城市获得欧洲文化首都的称号。这里生活着来自171个不同国家的人们,鲁尔区呈现出的兼容包并的氛围让移民们能够建立起归属感,从而愿意在这个多样社会生活和工作。

[责任编辑:王静]

分享到: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