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导航
首页 > 国际财经 > 其他地区 > 中国“金融恐慌”的外国“表情”

中国“金融恐慌”的外国“表情”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3年06月29日10:26分类:其他地区

核心提示:喧嚣尘上的“钱荒”随着银行间利率的回落似乎暂归于平静。两周以来,关于到底是“钱荒”还是“心慌”的争论不仅搅动着国人的生活,也让许多境外人士心情各异,大呼惊奇。

新华社记者韩淼、王秀琼、王珏玢

北京(CNFIN.COM / XINHUA08.COM)--喧嚣尘上的“钱荒”随着银行间利率的回落似乎暂归于平静。两周以来,关于到底是“钱荒”还是“心慌”的争论不仅搅动着国人的生活,也让许多境外人士心情各异,大呼惊奇。

毫无疑问,这会是一段值得载入史册的插曲。摩根大通在一份分析报告中戏称,作为资金价格风向标的隔夜回购利率日间高点曾达到惊人的30%,给交易员们提供了一个可以炫耀“想当年”的谈资。

现在回顾这段“想当年”,海外机构和经济学家们“神色各异”:外资银行和不少国内银行一样感觉有点受伤;“围观”的外国经济学家们有些摸不着头脑;而一些追逐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者则看到了这番混乱中孕育的投资良机。

表情一:不高兴

不少外资银行认为央行此前的“按兵不动”是“该救火却不救火”,而25日的缓和表态安抚意义大于实质内容。

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刘利刚说,央行把责任推给了商业银行,指责他们用便宜的钱做不受监管的信贷业务,即影子银行。但影子银行的存在很大程度上与央行现行货币政策有关——与国外近乎零利率相比,中国的利率高得令人垂涎,大规模资本流入和金融套利助推了银行发展这种“借短投长”又不受监管的业务。

刘利刚说,影子银行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不可能通过银行间持续高利率的方式解决,改变过于严格的利率管制才是关键。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认为,央行这次达到了两个目的:打消市场对于进一步货币宽松的预期,同时让各家银行认识到要管控风险。

但他也指出央行此举也十分冒险。央行似乎没有料到银行间流动性分布如此不均,而恐慌情绪下有钱的也不愿意借钱,这明显超出了央行预期。另外,央行紧缩银根的做法可能会对实体经济造成压力。

[责任编辑:王婧]

分享到: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