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导航
首页 > 国际财经 > 美国 > 美报称银行成美欧自由贸易会谈障碍

美报称银行成美欧自由贸易会谈障碍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3年06月28日14:36分类:美国

核心提示: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文章称,美国和欧洲宣布打算建立的贸易伙伴关系可以说是经济版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要达成协议,诸多障碍尚待克服。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是,贸易协定是否应该包括金融服务业监管。

北京(CNFIN.COM / XINHUA08.COM)--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18日发表题为《银行成为自由贸易会谈的障碍》的文章,摘编如下:

在大西洋两岸一些满腔热情的官员看来,美国和欧洲宣布打算建立的贸易伙伴关系可以说是经济版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但是,要达成协议实现这些崇高抱负,诸多障碍尚待克服。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是,美国和欧盟在以下问题上存在分歧:贸易协定是否应该包括金融服务业监管。根据官方统计数字,金融服务业在美国和欧盟国内生产总值中分别占8%和5%。

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全球金融体系日益四分五裂,金融服务业监管已经成为一个跨大西洋的“烫手山芋”。大西洋两岸的监管机构都在加大机构进行跨境资本和流动性转移的难度,以此来保护各自的金融体系免遭风险传染。而这样做的进一步风险是,如果跨境融资放缓,美欧双方寻求通过贸易协定推动的双边贸易势必也会放缓。

双方一致认为,彻底改变全球金融体系这种四分五裂的状况至关重要。问题是如何重建对对方金融体系的信任。

美国财政部认为,最好的解决方案是美国和欧盟继续推动制定全球监管标准的工作,相关工作正在二十国集团、巴塞尔委员会、金融稳定委员会和欧盟—美国金融市场监管对话等各种多边和双边监管论坛进行。财政部认为,导致目前金融体系四分五裂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欧盟未能将已经商定的改革计划的重要部分付诸实施。

例如,出于诸多国家利益考虑,实施《巴塞尔资本协议Ⅲ》的欧洲指令提供了例外选择和特殊待遇——这个问题遭到了巴塞尔委员会本身的批评。一些美国官员认为,欧盟在衍生品监管方面也远远地落在了后面。而欧盟尚未最后确定《银行复苏与处置指令》,该指令将为清理破产银行提供法律基础。

这是美国财政部严重关切的一个问题,因为一些银行仍在欧洲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而这些银行规模庞大,东道国政府无法提供支持。事实上,从一定程度上说,最严重的分裂发生在欧元区。如果欧洲监管机构不愿让资本和流动性进行跨境流动,那么美国监管机构对对欧跨境敞口持谨慎态度也就不足为奇了。

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将金融服务监管纳入美欧贸易谈判对于美国来说几乎没有什么益处。这位人士说:“说得好听点是没有必要,说得难听点这么做有可能成为推迟实施已经商定的改革计划的借口。”

但欧盟方面不这么认为。欧盟委员会官员认为,欧盟在执行全球监管改革议程方面取得了良好进展。欧盟已经接受衍生品监管新规定,而且在本月举行的欧盟峰会上可能还会最后确定复苏与处置指令和证券市场监管新规定的细节。

欧盟认为,真正的问题在于美国一直在单方面制定自己的规定,并试图在域外予以实施,同时拒不承认对方同样强有力的规定。这有损于全球改革进程,并给欧洲机构带来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

就拿跨境衍生品交易监管这个棘手的问题来说吧:全球衍生品市场需要全球监管合作,但美国《多德-弗兰克法》总是与去年夏天生效的欧盟《欧洲市场基础设施监管条例》有些格格不入。因此,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正试图将国内规定适用于其中一方与美国有联系的任何交易,不管交易在哪里进行。

这可能会给欧洲企业带来严重问题,因为欧洲企业也许会被迫根据欧盟和美国法律对交易进行成本高昂的报告,而且由于要求不同还会遇到法律难题。这类规定会导致在欧盟进行交易对欧洲银行失去吸引力,从而可能引发流动性从欧盟流向美国。

这不仅仅是欧盟面临的问题。今年4月,8个国家的财长——包括日本、巴西、南非和瑞士财长——联名致信美国财政部长雅各布·卢,呼吁继续努力,以商定跨境衍生品市场规则。

欧盟还担心美国的监管体系阻碍国际社会在改革全球金融体系方面取得进展(《巴塞尔资本协议Ⅲ》就是国际社会为此做出的努力)。在美国的监管体系中,制定详细规则的权力往往从财政部下放到权力很大的独立机构。欧盟认为,新贸易会谈将提供展开平行对话、给所有各方设定达成协议的最后期限的机会。一位欧盟官员说:“将金融服务监管排除在贸易协议之外有可能使贸易协议在很大程度上失去意义。”

这些理由不大可能动摇美国财政部的反对态度。毕竟金融服务监管从未成为美国以前与别国达成的任何贸易协议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美国谈判代表会倾向于在谈判中囊括所有内容,以使达成全面协议的可能性最大化。只有到了7月份会谈启动时主流观点才有可能变得显而易见。

[责任编辑:王静]

分享到: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