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Xinhua-Baltic ISCD指数报告丨提高海上丝绸之路航运网络稳定性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8年07月10日22:07分类:其他

中国金融信息网讯 人们对稳定性的重视由来已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解决电子产品大量失效问题,稳定性研究逐渐成为一门系统的学科。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和激烈的航运业竞争,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需要不断地完善和优化航运服务网络,提升航运网络的稳定性,才能提供安全、快捷、高效的航运服务。

一、航运网络稳定性的含义

针对航运网络系统而言,稳定性指标包括连通稳定性、时间稳定性、能力稳定性、脆弱性和可持续性等。

航运网络连通稳定性。一般通过航线组合提供服务网络中指定港口间的集装箱运输服务,航运网路能否为用户提供服务网络中指定港口间的集装箱运输服务是首要问题。所以航运网络连通稳定性主要描述当网络中节点随机失效时指定对保持连通的能力以及从网络全局角度研究节点间保持连通的能力。

航运网络时间稳定性。由于港口节点发生的干扰事件往往会导致的集装箱船舶在事发港口增加额外等待时间,降低了船期稳定性,增加了客户的成本。集装箱班轮航运网络时间稳定性主要分析在节点随机失效带来额外等待时间情况下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指定对运输任务的能力。

航运网络能力稳定性。在规定间内能够提供指定港口对间的最大集装箱运力是重要问题,由于港口发生的干扰事件导致集装箱船舶增加额外等待时间,从而使得服务网络的运力相对减少。航运网络能力稳定性主要研究节点随机失效带来额外等待时间情况下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指定对规定运量运输任务的能力。

航运网络脆弱性。服务网络包含众多港口节点,这些节点分布在全球不同地区和国家,由于港口的自然条件、基础设施建设等不同导致不同节点在服务网络中的作用不同。重要港口节点发生干扰事件对航线稳定程度的影响是重要的问题。航运网络脆弱性主要研究网络重要节点发生干扰事件时,服务网络能够完成规定运输任务的能力。

航运网络可持续性。航运业对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方面均占有较大比重,增添生态承载力负荷,基于碳排放问题的全球性特征,航运业作为连接国际贸易的纽带,应大力将低碳发展应用到航运业的发展过程中。航运网络可持续性,不仅是指在经营时注意经济效益和保护环境结合,更重要的是强调航运效益和环境的相互协调,使之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其内涵在于,将现代航运业运营的各个环节与生态环境问题深入联系,对航运系统的运行机理、发展战略和模式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形成一个结合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内涵的功能完善的循环物流系统——绿色航运模式。

二、航运网络稳定性的面临的问题

航运网络存在的诸多问题中可以看出航运行业处在激烈竞争及其外部环境不断复杂化和不确定因素增多的背景下,这些不确定因素可能会给航运网络带来风险,造成不良的影响,主要在经济,安全,便捷,绿色四个方面。

第一,在经济方面,航运网络的不可靠,可能使得航运公司处于不利的地位,造成运输成本等加大,甚至可能遭到重大经济损失。面对当前存在复杂多变的航运环境和激烈的航运业竞争,需要不断地完善和优化航运服务网络。

第二,在安全方面,集装箱航线挂靠的港口往往会受到拥堵、罢工、自然灾害、战争、恶劣天气等干扰事件的影响,同时也会造成货物丢失等情况的出现,从而影响该港口在航运网络中的功能。

第三,在便捷方面,压港现象加剧,大船机动性较差导致港口难进难出,拥堵现象加剧且很多港口集疏运条件差导致所需装卸时间加长,准点率继续降低,造成诸多不便。

第四,在绿色可持续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随着全球航运业的高速发展,海上运输日益繁忙,船舶数量大幅增加,船舶及相关活动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风险随之增加,国际社会环境保护意识和诉求也不断提高,航运污染受到普遍高度重视。近年来,船舶运输对海洋和大气的污染益严重,据厕所,预计到2020年,全球船舶将消耗4亿吨燃油,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将在目前的基础上增加75%,低碳航运、绿色发展已然刻不容缓。

三、提高海丝航运网络稳定性的建议

(一)加强重要港口保护策略,提升应急。在整个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航运网络中,存在许多国际重要中转港口,对这些重要的港口实施重要保护措施,减少失效的风险,加强安全管理。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航运网络中,新加坡港、巴生港等重要中转大港应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需要重点关注港口,从航运网络的连通稳定性出发,在促进国际大型港口的同时要加强中小型港口的建设与发展,关注中转衔接功能强的港口,有助于为用户提供安全、快捷、高效和绿色的互联互通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二)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体系。针对集装箱航线挂靠的港口往往会受到拥堵、罢工、自然灾害、战争、恶劣天气等干扰事件的影响,同时也会造成货物丢失等情况的出现,从而影响该港口在航运网络中的功能。因此港口需要加强完善港口安全管理,完善海运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安全监管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三)推动海上国际运输大通道建设。规划建设以沿海城市及重点港口如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上海、宁波-舟山、福州、泉州、厦门、汕头、深圳、广州、茂名、湛江、海口等为节点的海上国际运输大通道。积极推动经马六甲海峡至印度洋、欧洲方向航线,重点发展经印尼至南太平洋方向航线。

(本文是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施先亮为《2018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2018 Xinhua-Baltic International Shipping Centre Development Index Report)撰写的全球首发专栏。)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尹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