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财经 > 德国 > 随笔:德国“富人区”的圣诞市场

随笔:德国“富人区”的圣诞市场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4年11月30日20:10分类:德国

核心提示:11月底周末,德国正式进入圣诞月,一位德国朋友邀请记者去逛逛小城柯尼希施泰因的圣诞集市。柯尼希施泰因位于法兰克福郊区风景如画的陶努斯山中,也是城中富人们安居置业的首选地之一。“富人区”的圣诞市场什么样?

新华社记者文史哲

法兰克福(CNFIN.COM / XINHUA08.COM)--11月底周末,德国正式进入圣诞月,一位德国朋友邀请记者去逛逛小城柯尼希施泰因的圣诞集市。柯尼希施泰因位于法兰克福郊区风景如画的陶努斯山中,也是城中富人们安居置业的首选地之一。“富人区”的圣诞市场什么样?

德国的圣诞市场闻名于世,精致的小木屋、香醇的热红酒、闪闪发光的圣诞装饰,热闹而温馨。可一到柯尼希施泰因,不免大失所望,圣诞市场竟然在一栋灰扑扑的小楼内,全然没有张灯结彩的喜庆样子。这时朋友才说,这是柯尼希施泰因30多年来每年圣诞期间都要举办的慈善活动,场地是一家储蓄银行特意腾出的办公楼。

正在市场上守摊的马克思女士就是今年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之一。她丈夫曾是一家大银行的高管,自己则是传统的家庭主妇。不过,在30多年前,她就加入了柯尼希施泰因“市民互助”民间公益协会,致力于动员当地人之间互相帮助,特别是关怀那些高龄老人。

一个多月前,马克思女士就开始为市场忙活了。她给周围所有认识的人(主要是主妇们)打电话,让大家自制果酱和饼干以供义卖,光是包装做好的饼干她们就干了整三天。令人欣慰的是,这些家庭制作的食物很受欢迎,两个小时就卖出了1500欧元(1欧元约合7.6人民币元)。

和马克思女士一样,其他的摊主也大多是“市民互助”的成员。她们除了卖亲手制作的手套、拖鞋、餐桌布等,也受当地居民委托卖一些二手物品,卖得的钱按物主的心愿或是返还,或是作为捐赠留下。马克思女士说,去年圣诞市场的收入有2.4万欧元,占了“市民互助”全年经济收入的大头。而按规定,“市民互助”这类公益组织每年都不得留有盈余,所有收入都要花得一分不剩,主要用于给孤寡高龄老人提供生活帮助、组织老人们出游、给他们举办生日聚会和其他文化活动等等。

柯尼希施泰因的圣诞市场只开两天,周六早上就已顾客盈门。由于小城人口不多,很多人彼此认识,一边选购一边寒暄,别有一种温暖。特别受欢迎的还有孩子们的玩具和香肠,据摊主介绍,“市民互助”创始人有亲戚住在黑森林地区,三十多年来每年都为圣诞市场寄来黑森林特有的熏制香肠,是圣诞市场有口皆碑的“保留节目”。

实际上,也许是因为德国的城市大多不大,社区协会早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除了像“市民互助”这样为当地人提供公益服务的组织,城镇居民也乐于就共同爱好或者某项公共事物自发组织起来,“众人拾柴火焰高”,把自己和大家的生活过得更方便、红火和热闹些,也因如此,德国的城镇生活中常常透露出淳朴的乡土人情。不过,马克思女士却有点担心“好景不长”:“现在协会成员都是我这一辈的主妇,实在找不到年轻人来接手这样的志愿工作。时代变了,年轻人的兴趣不在这儿了”。

马克思女士还有另一层忧虑,那就是当地的老年人越来越多,养老院的房间也供不应求,将来老人们能得到足够的照料吗?这从圣诞市场的销售情况也能看出端倪:买家居用品的人越来越少,卖的人却是越来越多。来逛市场的塞茨女士对记者说,她已整理好了三大箱家居品和书画,准备在搬进养老院前拿来圣诞市场卖掉,“估计卖不完,不行就只能另想办法处理了”。

不论如何,“市民互助”协会与当地居民们仍满腔热忱地支持着圣诞市场的传统。记者从市场上买回一瓶果酱和一个薰衣草香包,都是当地居民亲手制作,从包装到刺绣,全都一丝不苟,其中的用心,令人感佩。(完)

[责任编辑:朴文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