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财经 > 欧洲其他 > 专家:欧洲经济失衡调整措施不对称引发通缩

专家:欧洲经济失衡调整措施不对称引发通缩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4年04月17日14:57分类:欧洲其他

北京(CNFIN.COM / XINHUA08.COM)--法国《世界报》3月21日刊登法国经济学家米歇尔·阿列塔的一篇文章,题为《通货紧缩威胁欧洲》,摘编如下:

通货紧缩的风险已经成为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仅仅否认它是不可能打败它的。在欧元区的高额公共债务和私人债务压力下,针对失衡的调整措施是不对称的,这种不对称引发了通货紧缩的进程。结束通货紧缩取决于风险将呈现的形态以及欧洲央行在紧急时刻采取新手段这一能力。

既然欧洲央行声明不存在通货紧缩的风险,为什么还要担心呢?这个机构难道不是欧洲的守护天使、让金融市场言听计从吗?再者,金融市场似乎赞成欧洲央行的说法:5年期和10年期债券利率的预期通货膨胀率稳定,略高于2%。但这意味着什么呢?

1998年,日本当时的预期通胀率在1.8%左右,之后不久就陷入通缩。一旦出现通缩,预期通胀率马上下跌。因为从这种角度看,预期通胀率毫无客观基础可言。这只是欧洲央行希望能够自动实现的共同信念。如果陷阱已经形成,那么人人都会预测它将持续下去。

一两年前,物价变动受市场活跃力量的影响,因此是可以观察到的。这也许就是欧元区的预期通胀率在半年内从2%暴跌至0.7%到0.8%的原因。似乎毋庸置疑的是,这种预期是在掌握了强烈的通缩因素的情况下作出的。这些因素是什么?能否转化成实际的通缩?正如前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所说,这取决于尚不确定的冲击,看这些冲击的形态能否构成“风险平衡”。

这一连串的连锁反应预示欧洲央行要在实现通胀目标的问题上遭遇惨败。但欧洲央行显然没有上当,它的职责要求它阻止这些反应发生。欧洲央行之所以没有这么做,也没试图让通胀率上升到2%,是因为它认为这些相反的力量会让通胀率上涨。又或者是出于更让人担心的原因:欧元区脆弱的协调性、刻板的规则和内部上演的政治对抗导致央行无法采取合适的手段避开风险。

首先,我们要了解遇到的问题是什么。通缩不单纯是物价下跌所形成的陷阱。如果物价下跌是在能保持企业的利润率的情况下、由生产率的提高幅度大于实际工资的涨幅所导致的,那就太好了。1873年到1896年间,美国就发生过几次这样的情况,当时在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石油勘探以及重工业的飞速发展支持了经济在长期内保持稳固的中等增长水平。

但日本从1998年开始以及2008年以来多次陷入通缩就不属于这种情况。现在的欧元区也不是。劳动生产率已经停滞,全要素生产率则从2007年以来一直在下降。欧元区同时受到几个问题的困扰:生产供给乏力,需求长期不足,公共和私人债务水平高,最后一点是,由于我们5年来一直无法清理银行资产负债表而导致的财政领域支离破碎的现状。除此之外,还有普遍的紧缩财政政策。这样一来不出现通缩性作用力那才奇怪呢!

为了对抗这些风险就必须有充足的需求和欧洲优先投资计划,这样一来对称的调整措施才能减轻欧元区内部的收支不平衡现象。但德国2013年的经常账户盈余高达国内生产总值的7.5%,欧元区在危机爆发以前的经常账户盈余为零,2013年则增加到3.2%。

我们处于恶性循环之中。贸易顺差国家坚决不刺激内需,让逆差国家承担着削减债务的调整所带来的全部压力。由于生产率增长乏力,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持续压低工资成本甚至直接减薪来实现“内部贬值”。法国就是这样,通缩性作用力越来越大。这种情况和1933年到1936年间金本位国家的通缩遭遇一样:欧元区内各国竞争力的相对优势消失而且欧元与主要国际货币相比升值,进而导致对外竞争力降低。实际上,既然名义利率的下限是零,那么通胀率快速下跌会导致实际利率上升以及汇率被高估。欧元兑换美元的汇率正在危险地逼近1∶1.4,与经济形势相适应的汇率应该是在1.2到1.3之间。

通缩威胁会自动消散吗?这就涉及风险平衡了。一方面,我们可以希望美国增长周期的延续会导致美元的升值;在欧元区内部,放宽限制的财政政策能让经济增长率超过1%,尽管这种程度根本不能消除欧元区内部的不平衡。另一方面,人们有理由担心中国的经济转型以及金融改革所导致的经济增长放缓可能对原材料价格造成负面冲击;几个月后,我们会了解清除欧元区银行亏损的措施以及进行资本重组的规模。

如今,欧洲央行断定只要延续自己的低利率政策就够了。如果情况并不是这样,它能采取更有力的手段吗?比如大规模购买主权债券和私人债券,重新为企业的证券化贷款注资,甚至直接为投资项目注资?它还有可以这么做的余地吗?(完)

[责任编辑:赵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