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导航
首页 > 国际财经 > 德国 > 德国大选投票日到来 鹿死谁手料23日凌晨揭晓

德国大选投票日到来 鹿死谁手料23日凌晨揭晓

汇通网2013年09月22日18:16分类:德国

延伸阅读:

德国大选最终投票日将于当地时间周日(9月22日)到来,而选举的最终结果则有望在北京时间周一(9月23日)凌晨揭晓。在投票人前夜,主要候选人即现任总理默克尔(Angela Merkel)与其对手施坦因布吕克(Peer Steinbrueck)仍在抓紧时间进行最后的拉票造势活动。

默克尔在周六(9月21日)的竞选造势活动中,再度承诺会尽全力维系欧元区的完整和稳定,而社民党候选人施坦因布吕克则承诺,一旦当选,将会尽力使德国走上更符合其民众根本利益的新道路。然而,无论最后何人当选,在当前欧元区的政治经济大背景下,其肩上的担子都将不轻。

选举投票将于当地时间上午8点(北京时间周日14点)开始,直至当地时间下午6点(北京时间周一零点)结束。各大媒体将于投票站关闭的同时发布出口民调结果,并将于大约15分钟后即发布初步计票结果。

目前的民调显示,默克尔所领导的右翼政党基民盟(CDU)的民意支持率依然领先,但这不足以使之确保能够继续与自由民主党组成执政联盟。而与此同时,民调却显示反对欧元的Afd党有可能赢得超过5%这一门槛的选票数而在联邦议会获得议席,这可能使得大选后该国的政局走向变得更加复杂。

无论如何,本次大选将反映出德国民众对过去四年间该国政府在处置欧债危机过程中表现状况的肯定与否。而作为欧元区最大的经济引擎,德国的政局走向也将直接决定这场肇始于希腊并蔓延到欧洲各国的危机的化解前景。默克尔此前在造势活动中一再强调,她此前所提出的的“改革换援助”的方案对于欧元区困难国家而言是最后的药方,并指出德国自身此前战胜高失业和经济衰退的经验,就值得欧洲各国效仿。

而此前曾在2005年至2009年间辅佐默克尔担任财长一职的施坦因布吕克则强调,当前德国政府强调“紧缩第一”的政策取向应该有所改动,如此才能使欧元区后进国家得到经济恢复增长的空间。他强调,德国理应在社民党的带领之下争取成为欧盟各国的好邻居,而非因为其在历史上的不光彩表现和现实中的强硬态度,而继续令欧洲盟国感到不安和害怕。

周六的最新民调显示,单看个人支持率的话,默克尔相比施坦因布吕克以50%对27%的比率遥遥领先,然而,与美国大选不同,德国大选并非是让选民给总理候选人直接投票,而是要通过各主要政党集团在议会的议席分配结果,来推举最大党团的领袖出任总理。因而,默克尔能否顺利连任,除了取决于其所在基民盟的选情之外,还需要观望其盟友自民党(FDP)的选举表现。

目前,基民盟在选前的历次民调中的支持率都在38-40%之间,而其盟党自民党的支持率在5-6%,勉强过了进入议会的门槛。其对手方面,社民党的支持率在26-28%,其盟友绿党的支持率则在8-10%。这意味着一旦在各自阵营内部均无法赢得半数以上议席的情况下,基民盟或仍需要如此前在2005-09年时那样,与社民党组建左右共治的大联合政府。但施坦因布吕克此次已明确表态,不会再在默克尔任总理的情况下担任内阁部长职务。

此外,德国极左翼政党此次来势汹汹,有望获得8.5-9%的支持率,但社民党候选人施坦因布吕克仍拒绝与该党组成联盟。另外,反欧元的Afd党支持率在5%上下,能否取得一席尚是未知数。施坦因布吕克此前已经重申了对欧元的支撑,称一旦欧元崩溃,欧洲一体化进程将倒退20至30年,而由此带来的货币升值也会对德国经济构成重挫。

他顺便批评称,默克尔政府在医疗护理保险以及养老金等领域投入不足,将在日后成为隐患,同时,政府在决定将能源结构由核能转向清洁能源时也存在操作失误。他承诺,将一改默克尔领导下的右翼当局在内政问题上“放任自流”的作坊,在控制房租、改善教育以及基础设施投资方面加大力度。

但此前,默克尔已对社民党及其盟党绿党提议的增税措施批评有加,称此举将使得就业市场遭受重创,而社民党方面则表示,默克尔治下德国的贫富差距已经明显扩大,这一问题目前已亟待治理。

默克尔同时也强调,作为欧元区援救资金的最大出资国,德国仍有必要在欧元区盟国同意继续执行紧缩性改革措施的同时来为其提供必要的援助,以帮助这些国家恢复经济竞争力。而欧元区整体经济环境的稳定符合德国的根本利益,并能够促进德国就业市场的进一步复苏。她表示,一个强大而成功的欧洲,仍是她所愿意看到的,而若足够荣幸,她将在未来四年间继续为这一目标服务。

作为德国首位女总理,和首位来自前东德地区的总理,默克尔也毫不掩饰的表示了其对个人第三个四年任期的期望,而她也承诺一旦连任,会带给德国民众更加幸福和灿烂的四年时光。

[责任编辑:王静]

分享到: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