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财经 > 其他国家 > 金融时报:量化宽松政策管不管用

金融时报:量化宽松政策管不管用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3年07月24日15:17分类:其他国家

北京(CNFIN.COM / XINHUA08.COM)--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站7月24日登载该报专栏作家约翰·凯撰写的一篇文章,题为《量化宽松管不管用?》,摘编如下:

“量化宽松”一词最初于上世纪90年代在日本广泛使用,目前还没有公认的准确定义。它描述了一种政策:央行从金融行业购买资产,而与常规货币政策不同的是,购买目标不局限于政府自己的债券。

虽然日本政府当年的量化宽松政策未能奏效,但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联储、英国央行和欧洲央行都采取了这种政策。关于这一话题的著述不在少数,但很少谈及量化宽松的作用原理以及实际上是否奏效。

我从课本上学到,如果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供应充足,那么企业和家庭将获得廉价信贷,这将鼓励他们增加支出。但人们一直没有搞清楚的是,这一机制在衰退时是否奏效:不论流动性供应多么充足,神经处于紧张中的企业和家庭可能都不愿消费和投资。经济过热时宽松货币政策与通胀的关联性,远比经济萧条时两者的关联性明显。

但那是过去的事情了。如今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多得多,主要用来支持金融机构的短期交易。或者说,流动性至少在表面上存在——当2008年年底信心枯竭时,流动性也随之枯竭。2008年以来央行的种种干预行为的主要目的和效果,便是恢复这种流动性。央行试图通过放宽信贷刺激企业投资和家庭支出,但这就像往一根漏水的水管里灌水,希望一部分水能够安然通过水管。企业贷款和消费者信贷水平低下是源于信贷供应不足还是源于需求不足?政治家和银行家在这个问题上争执不休。但无论答案如何,结果都是一样——经济刺激不起作用。

在现代金融经济中,量化宽松的主要作用是提高资产价格,近来的市场动荡明显证明了这一点。但追求较高资产价格,是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或理想方法?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政策具有分配效应:提高资产价格的一个必然结果是,比起没有资产的人,持有资产的人受益更多。拥有房产的人很多——不过以英国为例,虽然我们需要更多住房,但我们不需要另一场房地产繁荣。公众也间接拥有金融资产,主要渠道是养老基金。但量化宽松造成了一种矛盾的效果:考虑到养老基金的估值方式,量化宽松总体上增加的不是基金的资产,而是其债务。

一些央行发表的专业论文试图评估2008年后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总体影响。但这些论文几乎没有拿出任何直接证据,而是注重研究在某一特定经济模型内降低长期利率的预计效果。政策上可以确定的一点是,认为早早奉行严格财政政策能够激励增长的国家,在度过危机时不如积极实施财政刺激的国家那样顺利。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这种关系体现出另一个悖论。长期投资的机会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要么属于公共部门,要么与它有关或者通过它融资。然而,那些奉行紧缩的政府没有将西方经济体的萧条局面视为进行此类投资的机会,也没有利用这些机会,以负的实际利率募集长期融资,而是削减资本支出,其央行也大举从私人持有者手中购回长期债务。

既然上述货币政策缺乏对预期工作原理的明确解释,也没有证据表明它们行之有效,为何它们还获得了如此大的关注?“量化宽松”的提法本身,似乎就是为了阻止非技术性讨论。但真正的答案恐怕人们早已耳熟能详:这些政策对非金融经济可能没有太大益处,但对金融服务业及从事该行业者很有帮助。(完)

[责任编辑:何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