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导航
首页 > 国际财经 > 亚太 > 施蒂格利茨认为东亚发展经济经验值得非洲学习

施蒂格利茨认为东亚发展经济经验值得非洲学习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3年06月26日18:47分类:亚太

北京(CNFIN.COM/ XINHUA08.COM)--世界报业辛迪加网站6月3日发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约瑟夫·施蒂格利茨撰写的文章,题为《可供非洲汲取的东亚经验》,摘编如下:

6月1日-3日,日本举办第五届东京非洲发展国际合作会议。会议提醒人们当其他国家仍然为欧洲经济阵痛、美国政治瘫痪以及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增长放缓而心神不宁时,还有一个地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贫困不是某种例外,而是仍近乎占据主导地位。

从1990年到2010年,生活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贫困(每天1.25美元)人口从不到3亿上升到近4.25亿,而每天生活费不足2美元的人口则从3.9亿左右增长到将近6亿。尽管如此,贫困人口比例却在此期间从57%下降至49%。

今天非洲的局面可谓喜忧参半。非洲从2007年至2011年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世界十大增长最快国家(总人口超过1000万)都处在非洲。而且这些国家的进展除自然资源外还有别的因素。

其中表现最好的是埃塞俄比亚,该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在截至2011年的5年内每年保持约10%的增速,而卢旺达、坦桑尼亚和乌干达十余年来年产值增速超过6%。尽管有消息来源显示非洲目前的中产阶级家庭数量(定义为年收入超过2万美元)已经超过印度,但全世界最不平等的国家同样来自非洲大陆。

众多贫困人口所仰仗的农业表现并不出色。单位公顷产量一直停滞不前。仅有4%的耕地和永久农田得到灌溉,而南亚相关比率是39%,东亚是29%。非洲化肥用量仅为每公顷13公斤,而南亚相关用量为90公斤,东亚为190公斤。

最令人失望的莫过于即使宏观经济秩序井然、执政水平不断进步的非洲国家也很难吸引到自然资源行业以外的投资。

不仅在资金和道义支持方面日本的参与显得尤为重要,还因为非洲可以从东亚的发展经验中汲取养分。在中国工资上涨和汇率升值凸显全球比较及竞争优势快速变化的背景下,这在今天的意义可能尤为重要。

某些制造业将会搬离中国,其中某些零星产业有机会落户非洲。鉴于过去30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一直处于去工业化阶段,争取到这些产业机会的意义尤为显著。事实上,到2000年底,部分因为国际金融机构结构调整政策的推动,制造业在非洲发展中国家占GDP的比重较之20世纪80年代还有所下降。但制造业不会凭空出现繁荣。非洲政府必须落实产业政策协助完成经济调整任务。

这样的政策一直存在争议。有些人认为选择优胜者不是政府的长项。也有人认为生产薯片还是芯片对国家来讲没有什么差异。这两种观点全都误入歧途。上述政策旨在弥补市场众所周知的局限性——比方说重要的学习外部性,因为某个行业的相关技术可以对周边行业有所帮助。

产业政策的目标是要找到相关的溢出效应,而政府在这方面的工作收效显著。美国政府十九世纪推动农业发展;支持兴建首条电报线(1844年论证的巴尔的摩至华盛顿电报线)和大陆纵贯线,并由此推动了电信革命和互联网革命的产生。政府不可避免地通过基础设施、法律法规(包括税收)和教育体系影响经济的走向。比如说,美国的税收破产法辅之以放松管制政策,有效地催生了过度庞大的金融行业。

资源紧俏的发展中国家根本经不起这样的奢侈浪费。他们必须仔细考虑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准确定位他们的动态比较优势。

世界最成功的东亚发展中国家做到了这一点,可以吸取的经验是他们如何在政府还不具备今天这样的经验和深度的情况下落实了产业政策。执政领域的弱点可能影响到工业政策的制定而非应用。

日本还有其他经验可供传授。重视教育、平等和土地改革等发展战略的关键要素在今天的非洲显得尤为重要。东亚半世纪前开始其引人注目的发展转型后已经变化显著;而历史、制度和环境差异意味着必须按照当地情况来调整发展政策。

但毋庸置疑的是日本和其他东亚国家遵循了一条与新自由主义者鼓吹的“华盛顿共识”完全不同的道路。他们的政策取得了成功;而“华盛顿共识”政策却往往遭到惨败。思考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对自身发展战略的意义对非洲国家非常有好处。(完)

[责任编辑:王婧]

分享到: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