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导航
首页 > 国际财经 > 其他国家 > 德专家:核心生态系统承载力将成经济增长临界线

德专家:核心生态系统承载力将成经济增长临界线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3年04月08日16:50分类:其他国家

新华08网北京4月8日电 德国《国际政治》双月刊3—4月号刊登海因里希—伯尔基金会主席拉尔夫·富克斯的一篇文章,题为《资源的诅咒》,摘编如下:

自丹尼斯·梅多斯及其撰写者团队1972年发表著名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以来,原材料资源面临枯竭的命题变成了一个表面上无可反驳的事实。如今绝大多数工业原材料的已知储量高于40年前,但这看上去只是一场终极匮乏危机在时间上的延迟。

但更仔细观察充当工业社会血液循环的能源供给情况,会发现另一番景象。上世纪70年代初,已探明的石油资源约为6000亿桶。但将近40年后,自那时以来的开采总量已经达到7600亿桶;全球石油储量提高到1.2万亿桶左右。随着石油消耗量的增加,可开采资源的规模也在同时扩大。

为何会出现这种自相矛盾?原因在于新的开采技术、对油田更高效的开采、发现新蕴藏、对至今难以到达地区的开发(深海、北极)以及对非常规资源的利用(焦油、油砂)。价格攀升使动用高成本方法开采偏远地区的石油也变得有利可图。从生态角度看,这是一个坏消息。因为随着另辟蹊径开采非常规资源,不仅能源消耗成本和排放量增加,对敏感生态系统的毁灭性影响也在加大。同时,价格上涨促进了能效的提高,从而减少了国民经济对石油的依赖。从2005年开始已能在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身上观察到这一点:经济增长与石油消耗脱钩。

美国和欧洲能源政策的现实状况越发不同。几十年来像吸毒者依附毒贩一样依赖石油进口的美国重新变成石油大国。尽管2010年墨西哥湾出现严重的石油泄漏污染事故,美国却仍在不断发放新的石油开采许可。美国同时也在经历一场真正的天然气繁荣。特别是,美国的页岩气储量极为庞大。而水力压裂法技术使得开采页岩气具有了经济价值。

哈佛大学商学院的一份研究报告称,到2020年,美国的石油产量将从目前的每天800万桶增加到1160万桶。果真如此,美国将取代俄罗斯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开采国,只有沙特阿拉伯的开采量更高。其结果将是美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减小。2005年美国石油需求的60%依靠进口,到2012年这一比重仅为42%,趋势急剧下跌。

但水力压裂法却遭到了环保人士的猛烈抨击,他们担心包括苯等致癌物质在内的化学物质渗入地下含水层。页岩气对气候的影响也尚存疑问。开采页岩气需耗费大量能源并可能导致甲烷释放。此外,水力压裂法需要大量用水。这或许会给严重抑制这场新天然气繁荣带来的兴奋之情。水资源紧缺恰恰是美国中西部和南部地区面临的严重问题,最近一次表现是2012年夏季的严重旱灾。

与大多数欧洲公众持批评态度不同,美国地方对水力压裂法的抗议至今徒劳。新的石油和天然气繁荣前景看上去过于诱人。美国目前的天然气开采量已经超过俄罗斯。天然气价格自2004年以来已经减半。目前工业界能源消耗大户在美国支付的天然气价格仅为在德国的2/3,在电力成本上能节约40%左右。这让美国重新拥有了工业投资吸引力,特别是对于化工和铝业生产等能源密集型行业。

美国将在几年后变为天然气的纯出口国。一旦巴拿马运河扩建完成,通往日本和中国的液化天然气油罐运输通道将畅通。再加上无论面对何种环境政策异议都显然在坚定推进开采本国焦油沙的加拿大,北美的石油需求也可以实现自给自足。这是一场地缘政治革命。一些人甚至认为即将迎来一个石油过剩的新时代,石油输出国组织将丧失其影响力。

不过,这场新石油繁荣的另一面是成本和风险的提高。廉价石油时代已经成为过去。随着新矿源开采的成本越来越高,可廉价开采的资源越来越少。与美国不同,欧洲的能源供给安全程度下降。德国所消耗石油的50%来自北海。而那里的开采量持续下滑。1999年达到的最高峰值为每天开采大约600万桶。预测报告认为,这一数值将在2020年下降到200万桶。因此,欧洲对饱受危机困扰的开采国的依赖性增加。无人能预料海湾地区未来10年的稳定情况。不过,即便未出现严重的供给瓶颈,仍有足够的生态、经济和政治理由,推进由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的过渡。

如果原油价格提高,替代性燃料的竞争力就会增强。其中最主要的是天然气。尽管天然气消耗量在过去10年增加了31%,但目前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比1991年高出将近60%,并且新蕴藏不断被发现。天然气发电的优势在于其释放的二氧化碳仅约为煤炭发电的一半。天然气发电厂能与可再生能源有效组合,因为可灵活控制它的运转。最后,天然气还可用作化工业的原料或车辆的燃料。

但新的天然气繁荣也有其危险的一面。主要是美国被引诱走向天然气陷阱。当前,美国天然气价格非常低,以至于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面临彻底失去重视的危险。国家对可再生能源毫无规律的扶持政策加速了这一溃败。

人们只能寄希望于奥巴马总统将自己的话付诸实践,今后能遵循更雄心勃勃的能源和气候政策。否则达成全球性气候协议的前景将依旧渺茫。美国再次错失成为绿色能源革命领头羊的机会,尽管它具备所有前提条件:高科技、风险资本、创业精神以及充足的阳光和风力。

即便还看不到石油资源的自然枯竭,但石油将失去在世界能源供给中的主导地位。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气的重要性将增加。在运输领域,石油将逐渐受到电动汽车、第二代天然气和生物燃料的排挤。它也将退出建筑供暖和发电领域。石油的使用应限制在能创造极高新价值和“改变原材料基础”需要较长时间的领域,特别是化工和医药行业。

尽管石器时代并非因为石料的匮乏而结束,但石油时代将因石油资源的枯竭而终结。对煤炭的利用只有在其可用资源仍十分庞大时才是合理的。我们会停止使用化石能源,因为我们今后将拥有更环保、成本更低的替代品。

对工业系统的其它润滑材料而言也是如此,比如稀土。据估计,全球稀土资源约有9900万吨——对于目前大约14万吨的年消耗量来说储量充足,即便需求继续增加。需求增加和价格上涨将导致老矿场重新开工,新矿场投入运营。同时与其它金属一样,稀土回收率提高。大批废旧电子产品不再被从欧洲运往非洲并在毫不顾及人类和自然环境的情况下拆解,而是应在欧洲回收其包含的可再利用的原料。

因此,在可预见的时间内,增长的临界线并非能源和原材料的枯竭,而是核心生态系统负担过重:气候、土地、海洋和地下水。最紧迫的问题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因为气候变化会再次对所有其它支柱型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反作用。

鉴于世界人口的需求不断提高,减少生产和消费并非摆脱这一生态困境的出路。未来10年的关键问题并非世界经济能否增长,而是它能以多快的速度实现去碳化。这绝不亚于从化石文明进入太阳能文明的大跨越。它基于两个核心前提。首先,系统地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以更少的能源、原材料和土地实现更大的富裕。其次,逐渐以可再生能源替代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完)

[责任编辑:王静]

分享到: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