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财经 > 其他国家 > 美报分析苹果等消费电子产品缘何不能美国制造

美报分析苹果等消费电子产品缘何不能美国制造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2年09月24日17:09分类:其他国家

新华08网北京9月24日电 美国《纽约时报》中文网站24日刊载题为《如果日产能在美国制造,苹果为什么不能?》的文章,摘编如下:

日本汽车制造商日产公司在田纳西州士麦那建造了第一座美国组装厂及一座日产汽车发动机厂。

如今,大约100家日产的供应商遍布田纳西州各地。而三十年前,这些工厂一个都不存在。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离开了本土,日本汽车制造商就造不出多少汽车来,因为只有在日本国内才有到位的供应链,严格控制的成本,以及无与伦比的质量上的名声。

如今,那种“不能离开某地”的普遍信念却在美国技术产业中得到共鸣。多年来,高技术产业的主管们认为,美国在制造最流行的电子产品方面没有竞争力。像苹果、戴尔和惠普这样的公司,都依赖在亚洲的巨型加工厂,并断言许多类型的制造业如果在美国本土生产,成本会过高而且低效。他们说,只有在海外,才能找到大量的受过教育的中层工程师、低薪的工人和准备就绪的供应商。

但日本汽车制造业在过去30年里向美国的迁徙,为这种最不可能的转变的发生,提供了一个研究案例。虽然美国汽车公司近年来衰落了,但美国至今仍然是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商和汽车业雇主所在地之一。其中,日本和其他外国公司的产量占美国制造的汽车总量的40%以上。这些外国公司直接雇用了大约9.5万人,另有数十万之多的人受雇于它们的零部件供应商。

美国能获得这些工作机会,主要靠公众和国会对日本施加压力、日本汽车出口的“自愿”配额、以及用减税来鼓励日本汽车制造商在美国建工厂等政策。而迫使技术企业将生产工厂移到美国将会面临不同的挑战。首先,苹果和许多其他技术产业巨头是美国企业,而不是外国公司,因此政客和公众会以不同的眼光看待它们。一些经济学家说,但这么做还是可能的,所带来的好处也许值得这么做。

现在的美国政府也可以鼓励在国内生产技术产品,包括显示器和先进半导体,这样才能培育新的产业。“可情况却正相反,我们让这些工作岗位流失到亚洲,随之而去的是供应链,接下来是研究与开发,很快所有一切都要在海外造了。”他说,“如果苹果公司或国会想要在美国本土制造iPhone值钱的部件,这不会很难。”

最近,巴西在迫使技术工作岗位向其转移上获得成功。去年,巴西政治家们用补贴的诱惑和持续高进口关税的威胁,说服了富士康,在圣保罗以北一座工厂开始生产iPhone、iPad和其他设备。然而,巴西可以采取的贸易政策,对美国来说则难以做到。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保护主义在如今全球化的世界是一项糟糕的政策。各国都做他们最擅长做的会使每个国家收益最大;而贸易壁垒会导致高价从而损害消费者利益,还会因为将企业屏蔽于刺激创新的市场力量之外而削弱整个国家的竞争力。经济学家们说,美国需要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但不应该去争取低工资的电子设备组装工作,因为这种工作将来会被机器人取代。相反,应当把眼光放在收入更高的工作岗位上。

然而,争论的不仅仅是经济,也越来越多地涉及政治。在高失业率之下,如何创造就业机会的问题,已经成为奥巴马和米特·罗姆尼总统竞选中的重点之一,双方在美国公司外包的问题上相互攻击。

尽管汽车制造业和技术产业不同,时代又相距30年,但美国汽车制造业在20世纪80年代的复苏,为一个产业如何创造成千上万良好工作岗位提供了先例。除了日产,本田、丰田、现代、宝马等其他一些外国汽车制造商也纷纷在美国落户。这些工厂中有的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好的。

日本人的进驻已经扩散到美国南方各地,但没有一个地方像田纳西州那样受益,在那里,与汽车和零部件生产有关的工作岗位超过6万个。该州的失业率,在1983年日产开设工厂之前,曾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如今低了,6月份该州的失业率是8.1%,在全国范围内则是8.2% 。

巴西日前也有所突破。在距离圣保罗一小时车程的容迪亚伊,一条沥青公路最近被改名为史蒂夫·乔布斯大道。路边是一座制造iPhone和iPad的工厂。美国曾经用来说服日产和其他外国汽车制造商在美国建厂的策略,被巴西借鉴并用到获得这些工作机会上,通过财政激励和进口惩罚相结合的方法说服了苹果和富士康 。

美国的差距在哪?

几位白宫前高级官员称,奥巴马总统上任后,经常召集顾问讨论制造业问题。在一次会议快结束时,奥巴马随意地拿起一名助手的iPhone来引出一个话题。他说,既然这个设备是美国设计的,也应该能在美国生产它。

据参加并熟悉这些私人谈话的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称,很明显,对于怎样才能把制造业带回美国有不同的看法。所有人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即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环境,在美国创造尽可能多的工作机会。但争论的焦点部分集中在选择哪些美国政府过去曾用过的各种策略上:对违反国际贸易规则的国家征收惩罚性的关税,还是用减免税收的方法来鼓励更多的国内制造。持一方观点的官员包括今年早些时候卸任的、奥巴马总统的制造业政策高级顾问罗恩·布卢姆。他主张以更强硬的态度应对亚洲经济体所采用的政策。

而两个强有力的声音则加盟另一方的观点,他们是2010年卸任的奥巴马高级经济顾问劳伦斯·H·萨默斯以及财政部长蒂莫西·盖特纳。萨默斯和许多经济学家认为,过度强硬的贸易立场也许会损害制造业,而且从长远来看,会把公司吓跑。盖特纳也认为外交手段比对抗性策略更为有效。

萨默斯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拒绝讨论他在白宫的角色。不过针对更广泛的话题他说,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也许会在短期内刺激新的国内制造业,但这样做的代价也会非常大。

一名总统的经济顾问说,尽管在某些观点上有差异,奥巴马的团队,包括盖特纳和萨默斯在内,都一致地支持救助受金融危机影响的汽车行业,从而保护了关键制造业的就业机会。

但是白宫内部的分歧,使那些希望更多地关注制造业的人常常感到沮丧。

如今,面对高失业率以及不断高涨的针对输出就业机会的争论,制造业的问题已被纳入政治议程。今年3月,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吉恩·斯珀林介绍了一些重振制造业的措施,包括对在美国建工厂的税收减免政策,基础设施投资等。

但消费电子产品不同。尽管有些工作岗位搬到了亚洲,但其实许多这方面的工作岗位一开始就不在美国。而那些最大的技术产品进口商,比如苹果、惠普、戴尔和微软,都是美国公司。

如今,许多消费者并不知道、也不关心他们用的智能手机是在哪里制造的。最大的半导体制造商之一模拟器件公司的创始人雷蒙德·斯泰塔说,“产品是在哪儿造的,有什么政治意义,如何影响经济,这些不是人们买东西时考虑的问题。”(完)

[责任编辑:李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