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打败传统工艺 中国港湾何以创新技术承建港口?

新华财经开罗3月13日电(记者闫婧)经过近千个日夜的艰苦奋战,由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国港湾”)设计、施工、承建的埃及苏赫纳第二集装箱码头水工项目近日如期完成,取得业主交工证书。工程交付将使苏赫纳港区集装箱吞吐能力实现翻番。中国港湾何以在激烈的国际投标竞争中胜出?又是如何抗疫保产两手抓,如期履约完成项目?新华财经记者带您深度探访。

重创新:劣势中另辟蹊径 用最优方案胜出

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践行者,中国港湾在“一带一路”国家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中步履不停,在港口承建领域,依托过硬的创新优势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屡创佳绩。

图为深井降水干开挖施工现场。(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2017年7月,项目业主发布“埃及苏赫纳二期集装箱码头工程”招标文件,中国港湾、比利时Algemene、希腊Archirodon等在内的八家国际公司参与竞标。距离中国港湾上一个在埃承接项目已过去10年,此次投标竞争中处于劣势,但中国港湾凭借技术创新的“深井降水干开挖”施工工艺,打败传统的疏浚施工工艺,最终从众多国际公司中脱颖而出。

传统港口建设项目中的港池施工都是采用疏浚施工工艺完成,参与竞标的所有国际公司提交的方案均采用该工艺,且多数方案将携带自有的世界先进疏浚设备进场。在此背景下,工程建设或将与当地企业脱钩,本地施工单位、普通民众无法参与其中获得收益。

中国港湾埃及公司负责人董晓伟介绍,项目投标团队另辟蹊径,在严控成本的前提下,结合我国相关建设项目成功经验,采用“降水干开挖”施工,即先排走开挖区域地下水,创造出无水的干燥施工环境后,利用陆上土方开挖设备进行港池开挖作业。该施工工艺以最优方案、最低价格成功中标,为业主节省投资,同时需要大量的土方施工设备,无疑给当地市场和民众带来更大效益。

重管理:轻资产调动当地资源 属地化管理惠及当地

在施工中,中国港湾向管理要效益,向创新要动力。创新管理办法,启用轻资产模式,大量调度当地资源;采用属地化管理,节约调遣费用,减少设备、人员等管理成本。

“降水干开挖”工艺有效节约成本、保护环境,施工中有效降水面积达54万平方米,相当于75个标准足球场。开挖土方达600万立方米、深度超过20米的临海港池降水干开挖施工的壮举既向国际港口建筑商证明中国港湾的技术硬实力,也能创造就业惠及当地。工程建设需要大量调度当地陆上挖掘设备和资源,“挖机+运输车”的工作模式一度在港池作业中昼夜不停。

项目执行经理冯兆胜介绍,经调研发现,埃及的基建设施比较健全,基建设备资源丰富且与使用自有设备费用相近,土石方工程等部分劳动密集作业由当地设备承担,使公司摆脱设备来源困扰,采取轻资产路线上马开工,省去调遣费的同时大幅减少设备管理的人员投入。

董晓伟回顾说,施工高峰时段,项目为当地创造800多个就业岗位,属地化管理程度达80%,日均原材料本地采购量达到380万埃镑,在创造就业、拉动经济等方面做出积极贡献。在施工中,埃方工作人员曾表示,“一辆运输车可以养活一个埃及家庭”,而项目高峰时段,曾有多达600辆(件)的运输车辆及陆上作业设备同时在施工现场运行,创造出更多的作业面,为当地带来大量的就业岗位。

图为埃方员工在施工现场作业。(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谈起建设过程,项目经理李孝斌历历在目。“本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克服了重重困难,其中在施工顺序上,降水干开挖和地连墙工序同时进行,这是难点”,他说。降水系统的稳定运行决定了开挖进度,中方人员时刻关注降水情况,环环相扣,加大资源投入力度,创造了“单天最高开挖量10万方、单月开挖量100万方”的成绩。

重品牌:集装箱吞吐能力翻番 示范项目意义重大

埃及苏赫纳第二集装箱码头位于苏伊士运河南入口约40公里,距首都开罗140公里。该工程为第二集装箱码头水工合同包,合同总金额1.18亿美元,采取EPC(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合同形式,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疏浚、回填(地基处理)、码头结构、护岸、码头办公室、变电所及道堆和其他水电等配套设施。

该项目紧邻红海海边,土体透水性高,每日水位变动超2.6米,土方开挖量大,具有地层坚硬且分布连续、面积广等特点。工程于2018年3月正式开工建设,经过1037天艰苦施工,顺利完成移交。

据了解,项目投入使用将大幅提升苏赫纳港货物吞吐能力,由原来的110万标准集装箱提升至现在的285万标准集装箱,吞吐量提高一倍多,极大地便利地区物流交通,有效扩充苏伊士运河经济特区承载量,助力苏伊士运河走廊建设和埃及经济发展。

该项目系地区重点招商投资项目,也是“一带一路”示范性工程,受到埃及总理、苏伊士经济特区主席、交通部长、本土施工建设单位、埃及建筑类高校等相关领域的广泛关注与肯定,对后续当地市场开发产生示范效应,对中国港湾做精水工品牌具有重要意义。

图为建设完成的集装箱码头。(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项目克服工期压力大、地质条件复杂、施工组织难度大等重重困难,特别是在疫情期间科学谋划,防疫保产双管齐下,在近千人的施工现场,没有发生一例感染病例,同时创造了连续四个月产值突破一亿元人民币的佳绩,使得“不畏艰难、敢战能战”的中国港湾品牌深入人心。


编辑:赵鼎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赵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