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见闻 | 再也回不到从前 疫情中新加坡人转向数字化生活

新华财经新加坡5月3日电(记者李晓渝)“‘断路器’结束后,我们也回不到从前了。”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上月30日在用英文作劳动节献辞时,用这句话总结了近一个月来新加坡人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数字化改变。

进入4月,新加坡疫情急转直下,每日新增确诊病例数经历了跳跃式增长,从月初的两位数到三位数再到四位数,只用了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即使月末情况稍有好转,每日新增确诊病例数也保持在500例以上。现在,新加坡已经是东南亚累计确诊病例最多的国家。这个总人口仅约570万的城市国家,累计确诊病例数已经突破1.7万例。

为了遏制疫情,新加坡政府从4月7日起启动了名为“断路器”的阻断措施,并在此后一段时间内逐步收紧,还将措施实施时间从1个月延长到了2个月。这些阻断措施包括关闭所有提供非必要服务的工作场所,暂停理发店、奶茶店等非关键必要服务场所营业,餐饮场所不允许堂食,学生居家学习,出门必须戴口罩,热门湿货市场每天根据身份证尾号限入等。

一时之间,新加坡市面更加萧条,不但路上车流减少,公交车上的乘客数量也远不及过去。记者在出行时看到,公交车站等车的人寥寥无几,每个人都很注意与其他人之间的距离,一些车站座椅上用红色胶布贴出“大叉子”,禁止等车的人就坐。在公交车上,两个相邻座位之中必定有一个座位上贴着禁止入座的醒目标志。以往在高峰时段,繁忙路线的公交车上时常会有很多乘客站着,而现在,即使一半座位被禁止使用,也能保证每位乘客都有座位。

图片说明:4月20日,两名乘客乘坐新加坡公交车。(新华社记者李晓渝摄)

新加坡的商业设施基本处于半关闭状态。在唐人街牛车水的珍珠坊商场,大部分底商店铺放下了卷帘门,不再营业。

图片说明:4月20日,行人走过新加坡牛车水珍珠坊商场的底商。(新华社记者李晓渝摄)

原本热闹的商场一层没有几个人在走动,绝大部分店面已被关闭,顾客在商场内只能沿着警戒线拉出的路线行动。原本这里有很多外币兑换商,现在只有一两家开门。

图片说明:4月11日,新加坡牛车水珍珠坊商场一层店面被拉上了警戒线。(新华社记者李晓渝摄)

商场外的中餐餐饮店和档口大部分还在营业,为顾客提供外带的面食、凉菜等中餐食品。麦当劳则已经关门。

图片说明:4月20日,一名行人走过停业麦当劳快餐店。(新华社记者李晓渝摄)

商场对面的珍珠坊熟食中心是新加坡有名的美食聚集地,现在却只有部分档口仍然营业。熟食中心里的餐桌餐椅都被胶带封住,不允许使用。

图片说明:4月20日,新加坡珍珠坊熟食中心里的餐桌餐椅被胶带封住。(新华社记者李晓渝摄)

中巴鲁商场是一座人流密集的邻里商场,内设银行、超市、书店、服装店、药妆店、咖啡店等提供附近居民日常所需各类服务的店铺。现在这里仍在营业的店铺已经不多,而且进入商场要先登记身份证,并通过体温检测设备。如果要进入商场中的超市,顾客还要排队再登记一次身份证。商场内的一些餐饮店把餐桌、餐椅摞在一起,但仍开放外带服务。

图片说明:4月30日,顾客在新加坡中巴鲁商场入口排队登记身份证和通过体温检测设备。(新华社记者李晓渝摄)

在银行工作的吴女士就住在中巴鲁商场附近的居民区。她告诉记者,为了响应政府“尽量留在家中”的号召,她已经连续两周没有出过家门了。目前,她与大部分同事都在家通过网络办公,银行也为此给在家办公的员工们新配发了一批设备。她说,刚开始在家办公时总觉得容易“分神”,但慢慢也就习惯了。吴女士的丈夫从事的工作性质不同,一周有几天需要出门上班,他回家时会顺便去超市采购生活必需品。除了自己在家做饭,吴女士一家也通过网络平台订外卖。她说,过去她常用foodpanda外卖平台,最近则增加了使用Grab平台的次数,可选餐厅的范围更广了。

Grab是东南亚网约车巨头,除了网约车服务外,也有专门团队提供外卖送餐等其他服务。新加坡开始实施阻断措施后,通勤流量下降,而物流需求却激增,政府因此允许出租车司机和网约车司机在这两个月内也从事送货、送餐业务。

在新加坡从事软件工作的杨先生也是Grab、foodpanda等外卖平台的用户,有时他还通过当地中餐馆的微信小程序点外卖。他告诉记者,在家办公其实很忙,所以基本每天中午都需要通过这些外卖平台点餐。这些平台使用起来很方便,基本半小时以内能送餐上门,新加坡的外卖小哥现在也基本能做到“无接触”配送,外卖放在门口,顾客自取。杨先生说,他现在工作都是通过电子邮件、Zoom、WhatsApp等网络工具进行沟通,效率很高,虽然同事们见不到面,但可以视频连线,没有太多疏离感,反而觉得工作沟通更紧密了。由于不出门上班,杨先生一家在疫情期间也增加了在家做饭的频率,为此他开始尝试一些当地超市的应用程序。但近期新加坡网购者人数激增,很多网上超市平台人力不足难以安排送货,他只能偶尔利用超市应用程序下单购买一些非生鲜类的商品,每周还是要出门去一次超市。

新加坡的电商企业已经感受到了需求大幅上涨的压力。阿里巴巴东南亚旗舰电商平台Lazada是新加坡消费者首选的网购平台之一。Lazada新加坡旗下的生鲜百货平台RedMart提供的数据显示,疫情期间,该平台订单量急剧上升,民众消费趋势也出现变化,新加坡消费者采购的重点由今年一月份的个人防护用品已经逐渐转移到如今的生鲜食品。

阿里巴巴媒体相关人员告诉记者,为满足当地消费者需求,RedMart及时做出了策略调整,集中供应生活必需品等基础品类商品。调整后的第一个周末,RedMart访问量增长了11倍,订单量是前一个周末的4倍。而为了应对陡增的送货运力需求,RedMart策略性地将全岛分为三块区域,每天集中在一个区域送货,这样每三天就能覆盖全岛,在充分发挥物流能力的同时,尽力满足当地居民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RedMart还通过短期合同,与当地企业合作等方式,临时聘请了约500人加入其物流团队,也为受疫情影响的部分人员提供了就业机会。RedMart还和当地医院机构合作,为忙碌中的医护人员家庭优先提供送货服务,支持并感谢他们对新加坡抗疫的贡献。

图片说明:4月20日,一名RedMart送货员从货车上卸货准备送往旁边的公寓。(新华社记者李晓渝摄)

另一方面,借助电商平台,新加坡人在“断路器”期间也能分享到湖北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成果。天猫海外数据显示,4月份新加坡的淘宝用户购买了11000斤湖北特产食品,包括4000斤小龙虾、3550斤鸭脖子、1300斤热干面、1100斤坚果零食,以及200斤莲藕、195斤香菇、100斤玉露茶、40斤鱼糕等。据介绍,淘宝上的湖北小龙虾在新加坡成为爆品,在Instagram、YouTube、Facebook等社交平台引发了数百万条关于小龙虾的热议。阿里巴巴给记者提供的信息显示,目前有超过10个商家把湖北美食卖往新加坡,在新加坡当地发货给消费者的湖北商品在最近一个月增加了10倍的供货量。此外,新加坡的淘宝商家还把小龙虾供应到了新加坡的一些超市销售。

图片说明:新加坡本地发货的湖北小龙虾(阿里巴巴供图)

新加坡企业界也在顺应阻断措施带来的新变化,积极开展转型。在新加坡经营“蟹老宋”“小尾羊”两大餐饮品牌的企业负责人宋超告诉记者,由于疫情,企业已经关闭了多家餐厅,目前只有一家火锅店和一家中餐厅还在营业,且两家餐厅的业务都已经转向外卖。一方面,餐厅主要通过餐厅官网、微信和“星食客”外卖平台,以及员工的私人社交网络开展外卖业务。另一方面,餐厅也因外卖需求改变了菜色品类,包括让菜单突出烧烤特色,以及在菜单中增加了适合外卖的包子等。

宋超告诉记者,5月1日一上午,他的餐厅就做了26只烤鸭,他本人也亲自上阵出门送外卖。宋超说,阻断措施改变了新加坡人的生活习惯,即使“断路器”结束,短期内外卖业务也不会萎缩。长期来看,华人、中国人天性爱热闹,这可能会让堂食在疫情过后重新兴起,但是外卖订单也一定会比疫情爆发前多出很多。他目前正在着手开设中央厨房和工厂,为疫情过后延续外卖业务做准备。

宋超的预测与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的判断不谋而合。李显龙在劳动节献辞时用华语说,新加坡的经济结构很可能会发生重大变化。一些行业所受到的颠覆性影响将会是长久的。企业必须改变经营模式才能生存。

李显龙说:“在施行阻断措施期间,新加坡政府发现人们可以在生活中做许多调整和新尝试,包括远程办公、网络学习。年长者也学会了网上购物。这些新的生活方式也创造了新的机遇。”

的确,新加坡人在“断路器”期间大步迈入了数字化生活时代。除了在前面提到的工作、购物、用餐等领域做出了改变,他们也调整了学习的方式。这不仅仅是指新加坡各级学生们居家学习,学校提供线上教学,以及课外培训机构开展在线指导,也包括网上出现的那些面向成人的课程和文化与艺术体验。据当地媒体报道,新加坡新典现代舞蹈团通过网络成功集体创作了舞者居家视频,体操学院D’Gymnastique Academy通过网络视频指导学员在家练习体操,一些私人钢琴老师正在通过网络视频通话平台授课。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最近也启动了线上的“云·游中国图片展”,开始在其社交媒体账号和主页上呈现“世界遗产在中国”的精彩图片和短视频。

为了确保新加坡企业抓住数字化的机遇,新加坡政府已经行动起来,在其今年先后推出的三个预算案中就有不少措施旨在提升劳动力技能水平。李显龙也在劳动节献辞中表示,政府将协助企业转型,并且会通过“技能创前程”旗下的课程,大量培训员工。此外,新加坡政府还出台了其他措施,有的能在疫情中为企业减轻现金流压力,有的能帮助企业向数字化转型。举例来说,4月2日,新加坡企业发展局启动了一揽子的电子商务促进方案,以扶持缺乏相关经验的中小型企业通过开展线上销售来进行业务转型。

宋超告诉记者,疫情全球大流行之下,他的餐饮企业在原料采购方面感受到了压力,无论是从澳洲空运进口羊肉,还是从中国进口小龙虾,都遇到了物流问题,增加了成本。幸好新加坡政府和华业集团等商业地产业主给企业提供了很大力度的扶持,在其他方面降低了成本。在这些及时且“暖心”的帮助下,他和员工们决心共度难关,把企业坚持下去。

编辑:王晓伟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尹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