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捕“幽灵”?合成身份“难倒”美国金融及执法机构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07月10日11:13分类:美国

新华财经华盛顿7月9日电(记者许缘)2017年,一名来自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罗克希尔的50岁男子因使用合成身份申请超过750张信用卡而被捕。在此之前,一名加利福尼亚州男子使用合成身份对银行进行诈骗,在美国洛杉矶等多地购置房产。

不仅如此,在美国亚特兰大,开尔文·莱尔斯(Kelvin Lyles)创造了约300个合成身份,对自动取款机、互联网零售商和信用卡公司进行疯狂诈骗。截至2015年底,共攫取约35万美元

在美国,日益兴起的合成身份支付诈骗行为令金融机构和执法部门感到十分头疼,因为他们共同应对的是一伙犹如“幽灵”般不存在的诈骗犯,是最难打击的犯罪形式之一。9日,美联储发布《美国支付系统中的合成身份诈骗(Synthetic Identity Fraud in the U.S. Payment System)》白皮书,对这一新型身份盗窃形式和金融诈骗手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提示个人、金融机构、政府机构提高警惕,呼吁利益相关方共同合作。

与传统身份造假不同,合成身份将真实合法的个人信息片段和虚构的或经过篡改的信息相结合,创建一个难以追踪的全新身份。由于存在合法部分,合成身份很难在支付过程中被识别。犯罪分子利用这一“幽灵身份”积累信用积分,并在到达一定程度后通过赊购超过支付能力的商品或服务宣告“破产”,达到诈骗目的。

由于合成身份支付诈骗行为与合法金融活动难以区分,加上犯罪分子往往盗取儿童、老人或无家可归者等弱势群体的身份信息,犯罪行为难以在短期内被甄别,合成身份支付诈骗也成为美国增长最快的金融犯罪类型。

波士顿联邦储备银行联邦储备系统支付安全策略负责人兼首席运营官肯·蒙哥马利(Ken Montgomery)指出,虽然执法部门、金融机构及其他组织都认识到合成身份支付诈骗的严重性,但许多消费者还没意识到这一诈骗行为的可怕,也不懂如何保护自己。合成身份支付诈骗对犯罪分子来说是成为一个十分“诱人的机会”。

白皮书指出,美国身份识别以及信贷过程存在较大漏洞是合成身份支付诈骗在美日益猖獗的主要原因。一方面,美国身份识别严重依赖静态的个人身份信息,包括每一位公民自出生起被政府随机分配的社会安全号码(SSN)等。有数据估算,有近40%的合成身份使用了随机SSN。

与我国身份证号码相似,SSN代表个人并跟随个人一生,记录其信用、医疗、社会福利等信息。一旦被犯罪分子盗用并借此实施非法行为,受害者很难重建信用档案,更改信息也需要耗费较大时间和经济成本。

同时,姓名、地址等个人信息曝光在数字时代大大增加。根据身份盗窃资源中心(Identity Theft Resource Center)的数据,2017年至2018年之间,美国有超过4.46亿条个人信息记录因数据泄露而被曝光。加上社交媒体等平台过度分享个人信息及其他风险行为,个人信息曝光数量和频率大大增加,非常容易被犯罪分子所利用并创建合成身份。

另一方面,美国信贷过程中存在漏洞,使得犯罪分子有条件建立合成身份。白皮书指出,在美国,当犯罪分子使用新的合成身份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时,虽然金融机构通常会以无信用记录为由拒绝贷款申请,但信用机构往往会为这一新的申请人自动创建一个全新的信用档案。这一信用档案则成为合成身份存在的所谓“证据”。当犯罪分子向不同金融机构提出贷款申请并最终获得批准后,信用机构将假定这一身份合法有效。犯罪分子正是利用这一漏洞为合成身份建立信用记录,在长达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里培养更高的信用额度和额外的账户。随着信用评分提升,犯罪分子可以获得更长的信用延期直至宣告“破产”并消失,达到诈骗目的。

白皮书指出,利用合成身份实施犯罪行为的大部分成本往往由金融机构所承担。奥列马集团(Auriemma Group)的估算数据显示,2016年,美国各银行因合成身份诈骗损失了60亿美元。TransUnion的数据显示,2017年美国有3.55亿美元未支付信用卡余额被怀疑是由不存在的人所欠,这一数字创下了纪录,较2012年增长了8倍以上。

但事实上,由于合成身份评估和识别标准不统一、缺乏相关调查和风险意识以及报告,合成身份支付诈骗的真实成本难以量化。对于被盗取身份的受害者、特别是弱势群体来说,合成身份诈骗可能要等到其个人信息受到损害后的数年才可被识别和确认。咨询公司Javelin Strategy&Research的数字显示,2017年,美国有超过100万名儿童成为身份诈骗的受害者。虽然这一数字并非针对合成身份支付欺诈案件,但也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儿童面临的潜在风险。

同时,对于身份已被盗取的受害者来说,取回身份的过程也非常耗时。由于犯罪分子花费数月甚至数年建立了虚假信用记录,个人和相关机构在冲销并重建记录时面临艰巨任务。

白皮书指出,合成身份支付诈骗日益严重,影响着消费者、大小企业、金融机构、政府机构和医疗行业等社会各个系统。由于侦破欺诈难度大、犯罪成本低但报酬高以及金融体系的数字化程度不断提高,未来此类金融诈骗行为将会持续,这也要求所有支付行业的利益相关者共同合作,了解、发现、减轻并解决合成身份支付诈骗行为。(完)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韩延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