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到底到哪里去了?

经济参考报2017年12月22日09:54分类:其他国家

又是一年圣诞季。大大小小的商场超市,早早地把销售狂潮的希望寄托在圣诞季上。消费者也不吝啬。谷歌的大数据显示,按照“圣诞”这个关键词在当地搜索量中所占比例衡量,英国最近四年一直是全世界最痴迷圣诞的国家。

“如今生活真不容易,感情上也是,所以人人都想着赶快庆祝一下。”有人如此戏言。

当下,英国人的感觉恐怕真的不太好。这有很多因素,首先,从国家层面来说,英国人被“脱欧”搞得筋疲力尽,而且前景不明朗,即便付了分手费成功“脱欧”,在很多人看来英国也会有足够的苦头吃。对于个人而言,这也是货真价实的冲击,媒体上每天充斥着“脱欧”代价的各种看法,其中相当大一部分大致是在测算“脱欧”后英国将会失去多少工作岗位。

仅仅是“脱欧”,也不足以让英国人比欧美其他地方更渴望庆祝圣诞。整个发达经济体仍然面临后危机时代的后遗症,人们对于未来的信心并没有那么足。

这一点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在令人迷惑不解的低通胀预期上。最近召开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上,一些经济学家开始怀疑菲利普斯曲线的有效性。所谓菲利普斯曲线,是说失业率高的时候,通胀一般比较低;失业率低的时候,通胀一般比较高。虽然没有确切统一的估计,但一般而言,每个国家的央行都会对“适中”的失业率有一个估算值。所谓适中,是说这样的失业率水平不会因为过高而导致不必要的经济增长损失,也不会因为过低而导致通胀压力过大扰乱经济。

欧美国家央行模拟经济运行状况的宏观经济模型中,根据过往数据估计的菲利普斯曲线方程式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价格水平的变化正是通过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变化而实现的。如今菲利普斯曲线不管用了,可以想见人们的困惑。

根据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化的框架来看,可能的解释只有几个。一个可能性是劳动生产率在最近一段时间出现了新的巨大变化,比如供应过剩或需求不足,从而导致人们生活中的商品价格难以上升。比如现实生活中,电商带来的巨大便利使得竞争明朗化,大量的实体商铺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压低了通胀。这个可能性现实存在,毕竟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冲击的不仅仅是商场超市,也包括一些原来几乎无法被机器替代的一些行业,导致商品和服务价格低迷。

另一个至少同等重要的可能性则是就业市场出现了变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冲击了许多传统行业,导致这些行业的“旧经济”部分苟延残喘,勉强度日,比如商场超市等实体店铺有不少已经关门歇业,遑论增加人手。在这种情形下,虽然经济危机渐渐过去,现在的员工恐怕也无底气要求增加工资。况且,这次变革冲击的不仅仅是商品生产和销售企业,也包括一些服务性的行业。

当然,与过去的每次技术革新一样,劳动者恐怕会有一个痛苦的适应过程,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形成结构性失业。畅销书《未来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甚至警告说,人们在未来可能需要面对的问题是被人工智能替代之后的“无用”。一些地方开始在低保领域改变思路,进行类似基本收入保障的试验。

这样的说法恐怕有点过于悲观,但结构性失业却客观存在。经合组织最近的一份报告说,如今英国大约有43%的年轻人在接受职业培训,但即便如此,这一比例也低于其他一些欧洲国家,英国的学徒工作也不像德国等其他国家受欢迎。越来越多的人在学校里所学的专业与自己的工作不对口,有些技能技术则供不应求。

毫无疑问,以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革新正在改变经济形态,也必然改变就业形态。至少在目前我们可见的范围内,相当一部分变化拉大了赢家和“弱势群体”的差距。仍然以零售商业为例,电子商务造就了数量很少的一些产业巨头,他们是赢家,附带的还有物流企业和小商家;但与此相对应的,则是面积巨大的商场盈利水平下降,制造业企业利润遭到挤压。究竟哪一个的影响更大一些,一时无法定论,但两种影响必然都存在。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传统上的中产阶层可能会受到巨大的冲击,从而导致收入差距的拉大。如何应对,将是考验经济和政治决策者的一道难题。(陈济朋)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