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财经 > 德国 > 内外因素打造德国企业的“工匠精神”

内外因素打造德国企业的“工匠精神”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7年03月16日08:47分类:德国

核心提示:提到“工匠精神”,人们常常会联想到用料考究、质量可靠、做工精良的“德国制造”。而德国工业能够将“工匠精神”发扬光大,靠的则是从业者自身兴趣和教育体制等内外因素的合力。

新华社记者袁帅 严锋

柏林(CNFIN.COM / XINHUA08.COM)--提到“工匠精神”,人们常常会联想到用料考究、质量可靠、做工精良的“德国制造”。而德国工业能够将“工匠精神”发扬光大,靠的则是从业者自身兴趣和教育体制等内外因素的合力。

也许是民族性格的原因,德国人中不乏热爱钻研,一门心思扑在技术上心无旁骛的人。

“几年前我在非洲潜水时,氧气瓶的压力表一直显示我有充足的氧气,所幸通过潜水手表,我从时间上判断出氧气接近耗光,得以及时平安返回。”德国法兰克福市某特种制表公司的市场营销负责人西蒙妮·里希特在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讲了这样一次亲身经历。

“两三年前,德国一位特技飞行员通过我们公司生产的飞行员手表,在飞行过程中发现油耗速度低于往常,从而察觉到仪表出了问题,及时返航,避免了一场灾难,”里希特告诉记者,“类似的事情我们还听到过很多。”

里希特所在的特种制表公司专门生产供极限运动员、特种部队、消防员等使用的特种手表。1994年,公司迎来了一位“技术控”掌门人洛塔尔·施密特。施密特热衷于技术,为了圆自己的技术梦,他不惜放弃国际知名手表厂总工程师的职位,自己贷款买下了这家制表公司,开始了创业之路。从此,这家公司就更是在发展手工机械制表技艺的“工匠”之路上越走越远了,其生产的手表上过太空,下过大洋,闯过火海。

小小一块手表中就包含着5项技术专利,如此多的技术成果,正是施密特长期坚持追求产品精益求精的结果。“施密特有想法、有热情,是典型的'德国企业家’。”里希特说。

施密特对外来投资和扩大市场都没兴趣、一心想的就是用过硬的材料和技术打造特种表。这样用心打造的产品赢得了市场和众多业内人士的认可。施密特从不找明星代言,但如今,连英国的菲利普亲王也是该公司产品的拥趸。

培养“工匠精神”,光靠从业者自身的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德国的教育体制、德国企业的学徒培养等外部环境为培育“工匠精神”提供了沃土。

在德国,接受职业教育并不意味比考上大学低人一等,德国有很多中学生选择接受职业教育,其中不乏成绩优异者。职业教育毕业后,还可以接受工业技师培训。通过全国统一标准的工业技师资格考试后,技术工人一样可以从事生产管理工作,获得优厚的待遇。

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除在校学习外,还会到企业去做学徒工。学生更多的时间是在企业实习,在校学习期间也会有大量动手实践的机会。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后,德国技术工人的待遇并不比工程师差很多,一样可以过上体面的生活。生活的稳定让技术工人们能够安心工作,专注于自身业务。

德国职业教育专家克劳斯·比尔申克曾说,德国职业教育之所以吸引人,就在于德国各行各业的技师收入可观,社会地位与大学毕业生相同,同样受人尊重。

此外,由于手工业传统和历史原因,直到今天,在德语国家,“工匠”或者“师傅”的本身就意味着品质和信誉。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也不比“白领”低。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人有时反而更受人尊重。

顺畅的培养道路、光明的发展前景加上有志于从事技术工作的浓厚兴趣,塑造了一大批安于职守、潜心钻研的德国工匠。而正是他们支撑起了“德国制造”这块金字招牌。(完)

[责任编辑:王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