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财经 > 亚太其他 > 新加坡学者:发达经济体来年将维持缓慢增长

新加坡学者:发达经济体来年将维持缓慢增长

经济参考报2016年12月16日09:38分类:亚太其他

核心提示: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高级公共行政与管理硕士项目主任陈抗日前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时指出,中国经济L型增长还会持续,要改变这种状况,使结构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关键是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主要发达国家经济低迷、增长缓慢的走势在2017年仍然不会有根本的改变,欧洲、日本在通缩的阴影笼罩下仍无起色,美国的情况虽有好转但也不可能一枝独秀。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高级公共行政与管理硕士项目主任陈抗日前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时指出,中国经济L型增长还会持续,要改变这种状况,使结构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关键是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陈抗指出,明年发达经济体增长依旧迟缓,主要原因不外乎是增长缓慢、全球化与信息技术进步影响就业并导致收入不平等。但他同时强调,还有两种较为少见的观点开始引起经济学界的关注。

第一种观点是“恒零效应”,由美联储圣路易分行总裁詹姆斯·布拉尔德提出,指的是长期零利率政策带来的影响。开始时,实行零利率政策只是对付经济衰退的短期政策。可是,这个政策持续实行了将近七年,形成了长期影响。在开始实行零利率的头几年,人们还保持警惕,担心货币的量化宽松会造成通货膨胀。可是,年复一年,通货膨胀的影子都没有见到,大家开始对零利率习以为常。结果,名义利率长期为零创造了低通货膨胀的预期,形成一个自实现预言。大家都不相信会有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就真的不来了。结果,低通胀预期使投资意愿下降,令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无法产生有效的推动作用。

第二种观点被称为财政紧缩的滞后效应,是哈佛大学教授、美国前财政部长劳伦斯·萨默斯等人近年来一直坚持的。2008至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大量负债,为了减轻债务,这些国家纷纷采取财政紧缩政策,希望降低负债率。这种紧缩政策实际上是作茧自缚:财政紧缩的滞后效应使周期性的经济衰退演变成潜在产出的下降,造成长远影响。在低利率等条件下,财政紧缩从中长期看不但不能降低债务,反而因为产出增长率低而使债务扩大。反之,财政扩张在中长期可以成为“免费的午餐”,因为融资成本能够完全被增长的经济和扩大的税收所消化。萨默斯认为,目前公共部门的投资太低,根本无法支持经济的健康增长。

陈抗表示,上述观点虽然都只是从一个侧面来说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疲软的原因,但已引起广泛重视。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就有个庞大的基础建设投资计划,要在10年内拨款一万亿美元建造公路、桥梁、公共交通、机场等基础设施。另外,美联储也已经在2015年底宣布加息,正式告别零利率政策,使美国的利率走进上升通道。然而,特朗普的投资计划需要获得美国国会的支持,能不能兑现还要拭目以待。美联储的升息计划直到在2016年最后一个月才兑现,2017年的升息步伐会不会加快也很难说。

发达国家疲弱的经济必然要影响新兴经济体的出口和投资。目前看来,中国经济L型增长还会延续,原因主要有两条。第一,2016年的经济增长主要靠基建和房地产投资。然而,随着经济总量的增大,依靠政府和国有部门以投资稳增长会越来越困难。4万亿元的投资在2009年形成的固定资产可以创造将近9%的GDP增长,而同样的投资在2017年所创造的增长却只有3%左右。第二,目前的金融体系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分配资源的效率不高。

陈抗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使结构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就必须敢于创新、勇于担风险。首先,应该认识到调结构必须要付出代价,不能奢望不痛不痒就能调好结构。这是旧部门萎缩、新部门扩张、资源从旧部门转入新部门的动态过程,不但需要时间,也需要资源的转换。如果旧部门继续占据大量资源、新部门由于资金缺乏而无法发展,那么结构调整就会停滞不前。如果在调整过程中操之过急、屡屡依靠旧部门来“稳增长”,结构调整也会夭折。第二,重新检讨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中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都仍然会是个净储蓄国,因而无法享受铸币税的好处。而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汇率波动风险,以及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削弱,却是现在就面临的困扰。应该尽快走出三元悖论的困境,让人民币汇率在合理的价位上稳定下来。第三,提高资金市场的效率。一方面央行要退出“窗口指导”,使利率真正市场化。另一方面要限制资金大量流向房地产业,避免对新部门的发展产生挤出效应。

[责任编辑:王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