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财经 > 亚太其他 > 通讯:新西兰老中医的喜与忧

通讯:新西兰老中医的喜与忧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6年09月02日10:06分类:亚太其他

核心提示:中药在新西兰面临的种种问题,一方面缘于当地医疗、卫生和环保部门的有关规定的限制;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医在海外尚未得到广泛认可与接受。伍俊形容中医“不能上正席”。虽然能够合法经营中药材、中成药,但只能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不能替代西医治疗。中医在新西兰能获得针灸执业资格,并纳入医疗福利体系,但使中药获得广泛认可仍需努力。

新华社记者宿亮

惠灵顿(CNFIN.COM / XINHUA08.COM)--“古巴街”算得上是新西兰首都惠灵顿最繁华的步行街。不过,其间的一条小巷深处却闹中取静。一家名为“维康堂”的中医诊所在餐馆、书店中间显得别具一格,特别是诊所内红色的中药柜以及挂在上面的铜制秤显示了这里的中国特色。

不做广告 疗效说话

1日,一名女患者一大早就来到这里买药。她告诉新华社记者,自己2005年罹患乳腺癌,经过痛苦的化疗也没有取得疗效,却在中药帮助下缓解了症状。她被中医折服,要向亲朋好友推荐。

为这名女患者诊疗的就是“维康堂”的创始人伍俊。年过花甲的伍俊告诉记者,他在新西兰行医21年,没有做过广告,靠的就是病人的口碑。

西方人会接受拥有上千年历史的中医吗?伍俊表示,他1995年开始在新西兰行医时,当地人对中医的概念都不太清楚。因为针灸获得西方社会认可较早,针灸师也能获得执业牌照,所以不少西方人认为中医就是针灸,根本不知道中医还有药。

伍俊毕业于国内医学院中医专业,在新西兰从推拿针灸开始做起。因为登门求医的人越来越多,他开始逐步向病人推介中药疗法。来“维康堂”的大多数病人是西方人,由于对中医的理解几近空白,伍俊往往用简单的语言和比喻向病人介绍中医的理念,并鼓励他们尝试中药,用实际疗效说话。

在西方人看来,中医诊疗“望闻问切”法有些奇怪。但当伍俊通过这些方法准确描述病人症状后,不少人开始佩服中医的神奇,愿意尝试服用中药。

良好的口碑让伍俊的诊所忙碌起来,连大影星阿德里安·布罗迪在惠灵顿参加电影《金刚》的放映活动时都慕名来到“维康堂”接受针灸治疗,还在“药葫芦”上留下签名。

法规瓶颈待破解

伍俊对进口中药遇到的困难感触颇多。首先,新西兰海关及农林管理机构对于物种入境有着严格的限制,而中药材及中成药成分属于重点考察之列。

据介绍,有些中药材本身具有毒性。例如,中药方中使用的木通在其他药材作用下毒性可被中和,但新西兰海关对此并不认可。有些中药材涉及保护动物,如蛇制品,也无法入境。因此,有些中医的药方囿于药材的局限无法使用。

像野生天麻、麝香等中药材因受中国法规的限制而不能出口至新西兰,只能用人工培育或人造药材予以替代。在进口中成药的过程中,含有上述成分的药品必须获得中国药监部门的证明才能入境。

此外,中药材还面临保质期问题。伍俊说,“维康堂”从中国购买药材运到新西兰,光完成各项手续就需要半年时间,而药材的保质期有些只有两年,时间一到就必须下架。而对于陈皮、艾叶等药材,则是年份越陈越好。在实现中药规范化管理过程中,根据药材特性适当调整保质期是伍俊关注的问题之一。

中药材在海外能否实现本土化?伍俊并不看好。在类似新西兰的西方发达国家,人力成本较高,生产药材可能比进口价格还要高。另外,中药材往往因产地不同而影响疗效,只有使用地道的药材,疗效才会更好。

中药在新西兰面临的种种问题,一方面缘于当地医疗、卫生和环保部门的有关规定的限制;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医在海外尚未得到广泛认可与接受。伍俊形容中医“不能上正席”。虽然能够合法经营中药材、中成药,但只能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不能替代西医治疗。中医在新西兰能获得针灸执业资格,并纳入医疗福利体系,但使中药获得广泛认可仍需努力。

伍俊的夫人、惠灵顿侨领张汉华告诉记者,今年3月,新西兰中医协会向新西兰卫生部提交了在当地广泛使用的499种中药名单,希望能够得到当局认可,并纳入现有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内。

行医之人比药材更重要

与药材相比,伍俊认为更重要的是行医的人。在他看来,在海外推广中医除了需要医术高明的医生,还需要语言能力过硬的专业人才。

伍俊告诉记者,中国中医专业的学生往往因为注重选修医古文,忽视英文深造而导致用英语交流不畅。“很好的中医,走不出去,就像茶壶里煮汤圆,倒不出来。”相比之下,国外一些英语过硬的中医从业人员多是从西医转行,而中医技能有限。

伍俊认为,推广中医应强调传统医德。开诊所当然要赚钱,但不能用纯粹的商业理念做中医,而是要真心为病人着想。采访中,来看病的患者告诉记者,伍俊提供的药材未必昂贵,却是对症下药。

伍俊表示,中医文化博大精深,只有通过深入浅出的耐心讲解才可能逐渐被西方人接受。曾经有一位研究中医的新西兰学者来到“维康堂”,聊起中医理论中一些高深的概念,让他觉得十分惊讶。不过,伍俊表示,这样的学者人数太少,还起不到改变社会对中医看法的作用,往往更常见的现象是“感兴趣的会来,不感兴趣的不来”。

采访尾声,一位新西兰妇女怀抱孩子走进“维康堂”,拿着手机中的图片向伍俊询问小瓶的人参精是否有售。也许这就是新西兰人接纳中医和对中药疗效产生兴趣的一个小小的缩影。(完)

[责任编辑:王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