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财经 > 美国 > 西方亲历者:九十年代的中国互联网界什么样

西方亲历者:九十年代的中国互联网界什么样

参考消息网2014年09月19日11:10分类:美国

核心提示: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网站9月18日发表鲁可蒂的题为《见证中国网络公司大繁荣的来临》的文章。文章指出,九十年代末,全国范围内只有62万名互联网用户。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网站9月18日发表鲁可蒂的题为《见证中国网络公司大繁荣的来临》的文章,主要内容摘编如下:

九十年代末的北京,那时候的日子真好。

请原谅我如此怀旧,但这是实情。甜腻腻的《心太软》在广播里不断重复,几乎所有台式电脑的屏保画面都是《泰坦尼克号》,但我宽恕那个时代的矫情。

那时,怀揣MBA证书的人才还没有纷纷拥入中国。

那时,充满好奇的本地人和亲华侨民之间常有交流,对彼此文化、音乐和新兴技术的浓厚兴趣使他们相互吸引。

那时,全国范围内只有62万名互联网用户。

这是中国网络公司的黎明。

当初因为无法如愿以偿在北京当个全职记者,我在自己作为自由职业者曾报道过的一家新开业中国互联网公司找了份工作。

那家初创公司后来成长为搜狐——中国知名互联网企业之一。

它最初在光华长安大厦的单单一间办公室里——说得好听点是简朴。忘掉如今百度公司美味佳肴琳琅满目的食堂吧。17年前,北京的网络公司日常饮食是添加味精的方便面和摆在桌上的香烟。

我是公司里的唯一西方女性,是这座城市的几千名西方侨民之一。

假如你是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前来到这里的,那你很可能是因为真正喜爱这个国家和它的文化。

我们到这里来不是为了在所谓崛起中的中国淘金。我们只是为了一场冒险。

1999年,我和另一个美国侨民波特·埃里斯曼一起吃饭,当时他在北京的奥美公司负责互联网营销。他对加入中国网络公司游戏充满了好奇,想进一步了解它的情况。

最近我缠着波特回忆当初为什么决定冒险加入一家中国互联网初创企业。

他告诉我:“我有很多客户拥有各种互联网初创企业,他们好像都干得风生水起,所以我想加入进去。我见了不同公司的不同经理,最后感到满意的一家就是阿里巴巴,因为他们的心态非常有国际色彩。”

波特于2000年4月加入阿里巴巴,随后8年里一直担任副总裁,主管公司的国际网站运作、营销和公司事务。

他见证了阿里巴巴从一个蜗居于一套狭小公寓的小型初创企业逐渐崛起为全球互联网巨擘。尽管波特在几年前离职,但当阿里巴巴高调上市时,他为公司感到振奋。

他表示:“对我来说,看到我曾经在早期参与建设过的公司成长为也许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我有一种满足感。”

波特离开阿里巴巴以后成为一名顾问兼导演。

他执导的纪录片《扬子江大鳄》讲述了阿里巴巴的早期奋斗和最终在中国战胜亿贝公司的故事。

我也离开自己工作过的中国网络公司成为一个讲故事的人。多年来,我分享自己在中国新生IT行业的经历,转行进入新闻业。

17年前在北京,人们在茶馆里、火锅桌上热烈地谈天说地。从那以来,饶有兴味的闲聊在很大程度上公开化,这正是由于现在社交媒体的兴起和移动通讯普及到了6亿多中国人。

作为一名记者,见证和报道中国如今众多网络公司的困难和机遇是一大快事。

而故事还远未结束。(编译/何金娥)

[责任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