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导航
首页 > 国际财经 > 美国 > 英报称美学习德国重振制造业需重视职业教育

英报称美学习德国重振制造业需重视职业教育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3年05月27日18:21分类:美国

新华08网北京5月27日电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近日发表该报驻华盛顿专栏作家爱德华·卢斯的一篇文章,题为《为什么美国要指望德国?》,摘编如下:

当托尼·布莱尔向她询问德国经济恢复力强的秘诀时,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说:“我们仍在制造东西。”如今在美国你常常会听人谈到这个问题。说德国重新变得吃香就有点夸张了。有太多人对柏林处理欧元区危机的方式不以为然了。然而就劳动力市场而言,用一位分析师的话来说,美国患“德国羡慕症”的人越来越多了。

西门子美国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皮格尔说:“人们不停地问我们是怎么做的。”西门子公司获得了被贝拉克·奥巴马在其最后两次国情咨文讲话中表扬的殊荣。被美国总统“大声点名”可能听起来无足轻重——尽管通用电气公司等没有说出口的竞争对手的高管们并不这么认为。但奥巴马只是重申了美国许多企业领袖和工会会员普遍会说的话。一位中间派民主党参议员问:“我们能复制德国模式吗?”

要是全盘照搬的话,答案是否定的。德国半数左右的高中生从16岁开始就被分流至职业教育班。在美国,这么做会被视为分裂色彩过重,甚至不合美国传统。40%以上的德国人成了学徒。美国的劳动力中只有0.3%的人会当学徒。但随着美国的劳动参与率持续下降——上个月又有49.6万美国人放弃找工作——美国许多政界人士正跑遍德国寻找答案。

寻找答案的活动正变得有点儿像“朝圣”。密歇根州州长、共和党人里克·斯奈德和俄亥俄州州长、共和党人约翰·卡西奇最近都曾前往德国参观职业学校。德国驻华盛顿大使馆甚至创立了一个名为“技能倡议”的项目,以回应来自美国心脏地带的各种问题。

一位德国外交官说:“美国不是个发展中国家,所以我们不需要派一队队技术顾问到场。我们不过是在努力回应人们对德国模式的好奇而已。”

美国复苏的时间持续得越长,这种好奇心就会变得越重。美国面临的状况是: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与教育系统培养的人才越来越不匹配。这种矛盾有两个方面。首先,美国人的技能不足。在劳工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有350万个空缺岗位时其失业率却居高不下。一些经济学家主张,美国的“技能缺口”是虚构的——工程师的短缺会体现在薪水暴涨上,而这种情况并没有出现。美国制造业工人的平均时薪为32美元。德国为48美元。但美国雇主仍坚称,缺少熟练工人的问题日益严重。

美国各州往往会竞相减税。这对赌场来说效果不错。但密歇根和俄亥俄等许多州开始意识到,理想的投资者最渴望的是熟练工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数据显示,就高中毕业生为工作所做的准备而言,美国在29个国家中名列倒数第一。而上大学的人中,有46%未能在6年内获得4年制的学位。拥有数家美国工厂的德国汽车制造商戴姆勒公司的一名美国高管说:“获得减税并不能弥补糟糕的商业计划,它只不过延缓了痛苦。如果你有好的计划,那么你真正要找的是优秀的人才。”

其次,美国人学历过高了。高校学费与效率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显示,近半数有学位的美国人干的是不需要学位的工作。美国15%的出租车司机有学位,高于1970年的1%。同样的,25%的售货员是大学毕业生,而1970年的比例是5%。令人惊讶的是,现在有5%的看门人拥有学士学位。他们必须没完没了地值夜班来偿还那些学生贷款。只有在整个系统的最高处,劳动力市场和教育市场才契合得不错。哲学博士和研究生是美国唯一一类收入不断上涨的人,且往往是大幅上涨。

西门子公司拥有6万名美国雇员,最近重新将火车制造业引入美国(在萨克拉门托附近的一座工厂),对像西门子这样的公司而言,答案是简单的。美国需振兴授予两年制职业学位但往往极度缺乏资金的社区大学。美国还需重新爱上学徒身份。本杰明·富兰克林就是从波士顿印刷厂的学徒做起的。许多美国工会过去都会培训自己的学徒,比如管道安装工工会和锅炉制造工工会。或许它们应该记住自己的历史。

与此同时,西门子公司正在博取奥巴马的第三次赞扬。该集团最近在北卡罗来纳州的50个空缺岗位吸引了2000名申请者。只有10%的人通过了能力倾向测验。西门子公司正在对6名当地高中毕业生进行“机电一体化”——机械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的结合——培训,每名学徒的费用是16.5万美元。这些人是机器人的监管者。西门子公司希望当学徒能在美国流行起来。在德国,该公司每年有1万名学徒毕业,这个国家似乎没有那么多技能不足或学历过高的问题。施皮格尔说:“制造业回流至美国潜力巨大。但如果公司难以找到合格的人,那许多回流不会出现。”(完)

[责任编辑:王静]

分享到: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