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导航
首页 > 国际财经 > 印度 > 英报刊文称印度开放银行业步伐过小过慢

英报刊文称印度开放银行业步伐过小过慢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3年04月08日16:45分类:印度

新华08网北京4月8日电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站4月8日刊登一篇题为《印度开放银行业步伐过小过慢》的文章,摘编如下:

印度中央银行日前公布新规,时隔十年首次计划发放新的银行牌照。许多公司正在忙于准备提交申请,其中多家企业的领导人是印度极富盛名的商界精英。

新牌照的发放照理应给印度银行业带来一轮有益的巨变。该行业已难以满足未来几十年印度经济快速增长而产生的融资需求,亟需注入新鲜血液。但目前看来这种巨变已经不太可能发生。

印度银行业是一个奇怪的混合体,其中四分之三的市场份额仍握在政府手中,这是印度前总理英迪拉·甘地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决定对所有银行施行国有化的结果。

成立时间较短的私营银行所占市场份额约为五分之一,剩余部分则由少数外资金融集团所占据。外资银行所能设立的分支机构数量受到了严格限制,这降低了这些机构的经营活力。

从某些方面来说,这一实力分布极不均衡的行业表现良好:银行受到审慎监管,资本金准备充裕,并且在全球金融危机肆虐期间没有发生大的事故。

但如今其他方面的各种迹象都预示,问题正在不断累积。国有银行尤为引人担忧,存在内部管理参差不齐、经营效率低下以及坏账规模上升等问题。

监管法规也扭曲了印度银行业的整体运营。特别是有一条规定要求所有银行必须将约四分之一的储蓄存款用于购买政府债券——这是一个为财政赤字融资的便捷途径,但很难说得上是对银行资金的有效运用。

更重要的是,印度的银行不具备支持本国大型企业扩张所需的规模,特别是在印度政府计划在2017年之前在公共设施领域投资约1万亿美元的情况下,其中约一半资金将来自私营领域。

印度私营银行的市场份额或许有限,但大多数管理良好并且处于盈利状态,包括其中规模最大的两家——印度产业信贷与投资银行和住房开发金融公司。这两家银行的牌照都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颁发的。

私营银行的坏账规模远远小于国有竞争对手,在推出新产品和引入新技术方面也更具创新力——之所以说创办更多类似的银行是明智的,部分原因就在这里。

印度央行举措的问题不在于发放新牌照本身是错误的,而在于牌照的发放数量很可能过少,并且发放速度过于缓慢。

办事速度不是印度央行的强项,但即便如此,印度央行仅计划发行四至五张新牌照、并且发放时点可能最早在明年晚些时候的决定仍显得过于谨慎。有幸获得牌照的机构随后需要花一年时间完成筹建工作,之后很可能还要再花费三年时间才能实现收支平衡,而形成一定的经营规模则可能还需要十年时间。这很难说得上是对印度银行业现状的有力调整。

更关键的一点在于,对新牌照数量加以限制并没有任何显而易见的意义。印度总理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兰加拉詹近期表示:“不应对新银行的市场准入设置门槛。一个封闭的系统只会变得充满寡头色彩。”

印度央行可转而采取这样一种机制:任何满足其本就严格的标准的企业都有希望获得银行牌照,逐步开放银行业体系,引入新的竞争。

印度工业信贷投资银行首席执行官昌达·科克哈尔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印度银行业的规模在未来几十年里将显著扩大,与印度经济的增长同步。

但如果这一进程能够加快将大有好处,特别是如果政府放松有关限制,允许私营银行——不论是新进入市场还是已成立的私营银行——收购一些业绩表现垫底的国有银行。

这些都称不上是对印度银行业的重大变革。但是,按照印度最优秀银行的模式设立更多银行,并允许他们更快成长,将是向着正确方向迈出的坚定一步。

[责任编辑:王静]

分享到: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