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导航
首页 > 国际财经 > 其他国家 > 多哈会议艰难达成协议 关键议题仍待未来谈判

多哈会议艰难达成协议 关键议题仍待未来谈判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2年12月10日15:20分类:其他国家

新华08网北京12月10日电(记者张希 张倩)8日深夜,"拖堂"一天的多哈气候大会终于在各方的艰难博弈后达成协议。大会通过包括《京都议定书》(《议定书》)修正案在内的一揽子决议,各方在《议定书》第二承诺期时限等议题上最终达成了一定共识,避免了谈判破裂的风险。分析认为,最终协议的达成将联合国气候变化多边进程继续向前推进了一步,但如同以往历次气候大会一样,多哈达成的协议更多只流于"名义上"、"象征性",关键议题上各方的分歧仍难消弭,未来气候谈判仍将是艰苦的"拉锯战"。

多哈会议艰难博弈后取得积极成果

从11月26日至12月8日,多哈气候大会经历了13天的艰苦谈判,终于在最后一刻达成了协议。正如中国代表团在会后所评价的那样,大会坚持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维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议定书》的基本制度框架,把联合国气候变化多边进程继续向前推进,向国际社会发出了积极信号。

多哈大会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各方最终就2013年起执行《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达成一致,第二承诺期时限最终定为8年;一些发达国家除了有条件地接受《议定书》第二承诺期,也承诺向"绿色气候基金"注资,德国、英国、瑞典、丹麦等6个欧洲国家已经为此编列预算;会议还讨论了2020年后德班平台谈判的原则、要素和框架,对谈判的工作安排进行了总体规划等。

气候谈判素以艰难著称,最终协议是各方激烈碰撞的结果,也是共同妥协的产物。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和气候资金援助等一系列核心议题上,整个谈判过程贯串着各方的激烈交锋,更凸显了共识达成的艰难。 从这一意义上来看,多哈会议展现了各方愿意坐到谈判桌前的姿态,向国际社会发出了解决气候变化难题的积极信号。 

关键议题各方分歧犹存

实际上,如同以往历次气候大会一样,多哈大会达成的协议更多的只是"名义上"的,关键议题上各方的分歧仍难消弭。 

在《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议题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阵营的分歧尤为突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通过《议定书》修正案、确保其第二承诺期能于明年1月1日实施是可接受的底线。得益于"基础四国"等代表发展中阵营的重要谈判力量的据理力争,第二承诺期的实施得以通过,但第二承诺期若干相关的法律和技术问题仍是未知数;从发达阵营来看,美国游离于《议定书》之外、拒绝承担国际责任的立场仍未改变;加拿大、日本、新西兰等发达国家也拒绝加入第二承诺期;而在第一、第二承诺期的衔接上,一些发达国家坚持将第一承诺期剩余的减排额度"结转"到第二承诺期,这遭致大多数国家反对,最终只能暂时搁置。 

在减排问题上,《议定书》第二承诺期最终定为8年,降低了对发达国家减排力度的要求,且签约国家和地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仅占全球总量的15%。此外,大会未就发达国家减排指标做出具体规定,《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减排量,都是由各国自己制定的,这使哥本哈根大会上制定的将全球气温升幅限制在2摄氏度以内的目标难以实现。

在气候资金问题上,发达国家从整体上看还远没有兑现承诺,根据哥本哈根大会和坎昆大会的决议所设立的"绿色气候基金"目前仍是空壳。在"一揽子协议"中,发达国家承诺在2020年前在300亿美元的快速启动资金外继续增加出资,到2020年达到每年1000亿美元。但协议没有明确的气候资金细节,目前仅有德国、法国等国家给出了模糊的承诺数目,总数在100亿美元左右,距离承诺目标相去甚远。

多哈气候大会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说,在多哈会议上,发达国家淡化其历史责任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倾向进一步明显,自身减排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转让技术的政治意愿不足,这是今后国际社会合作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主要障碍。

气候谈判未来之路依旧困难重重

从哥本哈根、坎昆,到德班,再到今年的多哈,每年一度的气候谈判会议都在无尽的争议中落幕,减排作为核心议题始终难以达成共识,发达国家的政治意愿不足阻碍着谈判进程。老问题还未解决,新问题又不断出现,气候谈判“拉锯”无休,将难题留给未来已经成了气候大会的惯例。

目前来看,遗留给明年华沙气候大会的问题依然很棘手。发达国家减排力度是否维持现状、《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加入方是否发生变化、发达国家资金承诺能否兑现等都将成为华沙谈判的焦点。

欧盟是少数几个同意签署《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缔约方,但欧债危机已令欧盟无力主导多哈谈判。发达国家履行资金承诺是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但发达国家不兑现或不全部兑现其承诺,导致发展中国家的"应对"行动难以有效开展。各方分歧没有在这次多哈会议上得到根本性解决,预计在明年华沙气候大会上达成一个约束性很强的协议的可能性也不会很大。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造成自然灾害频发,已令各国深受其害。联合国机构提供的资料显示,2000年至2011年,全球自然灾害受灾人口总计27亿人,死亡110万人,自然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高达1.38万亿美元。而全球碳计划的一项分析显示,2012年全球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与去年的水平相比预计上升2.6%,达356亿吨。参加多哈大会的专家表示,发达国家不愿接受有约束力的减排目标,将使碳信用需求枯竭,价格进一步降低。

气候问题已迫在眉睫,各国不应再在气候变化问题上采取消极态度,而应以自身行动证明解决气候问题的决心,争取在2015年达成一项"有效、公平、远大和普适的气候协议"。(完) 

[责任编辑:彭桦]

分享到: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