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导航
首页 > 国际财经 > 欧洲其他 > 英报文章称欧元区须警惕全面的银行挤兑风险

英报文章称欧元区须警惕全面的银行挤兑风险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2年05月24日15:17分类:欧洲其他

新华08网北京5月24日电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站5月24日刊登专栏作家沃尔夫冈·明肖撰写的一篇文章,题为《如何化解欧元区银行挤兑风险?》,摘编如下:

如果你想知道是什么力量将把欧元区推向解体,我的建议是要看看金钱往哪里去,而忽略实体经济。

当然,这是夸张之辞,但只是略有夸张。

欧元区国家竞争力的扭曲是个重要的现象,但短期来看,我会出于以下三个理由把它忽略掉。

第一,竞争力上的差距并不像某些估计所认为的那样大。我会特别警惕这样的分析,即自从1999年欧元问世以来,欧元区国家的单位劳动力成本或其他的全国价格指数之间产生了差距。当德国加入欧元区时,其汇率被估值过高,这夸大了德国随后与其他国家相比进行的调整。

第二,盈余国家与赤字国家之间的失衡已有所缩小,未来还会继续缩小,尽管速度会很慢。尽管我也相信欧洲央行把通胀目标设定得过低,但只要德国的通胀率高于欧元区平均水平,失衡状况就有可能进一步减轻。

第三,缺乏竞争力可能暗示处境艰难,但未必导致欧元区解体。

我认为,只有一种情形能够使欧元区崩塌,那就是在多个国家发生全面的银行挤兑。通常说来,一个主权国家能够在事前或事后运用多种工具,高效率地化解银行挤兑危险。这些工具包括存款保险、限制从银行提款以及央行紧急流动性措施。但欧元区并非主权国家。

若要理解银行挤兑问题,最佳途径是研究一下美国金融学教授道格拉斯·戴蒙德和菲利普·迪布维格在1983年创立的模型。他们发现,银行挤兑是储户与银行之间活期存款合约的几种理性后果之一。银行发放的是长期贷款。储户则可以随时把钱取出来。如果有一群储户都要提款,银行通常能够轻松应对,但如果提款金额超过某个“阈值”,自我应验的银行挤兑就形成了势头。

这个模型的一个重要启迪是,银行挤兑完全可能是理性行为。我们会想起英国央行行长默文·金爵士的表述。他曾表示,引发银行挤兑也许不是理性行为,但参与银行挤兑则是理性行为。

本着这一精神,希腊和西班牙的储户到银行把钱取出来,完全是理性行为。此外,如果有人推测希腊可能会退出欧元区,那么希腊储户把自己的钱转移到国外,就是理性行为。

如果希腊退出欧元区,该国几乎肯定将不得不实行资本管制,并冻结存款。由于目前把存款账户从希腊转移到法兰克福的成本可忽略不计,那么这种行为堪称针对潜在灾难事件的廉价保险。

我甚至还要说,在当前形势下,储户把钱留在希腊才是经济上的非理性行为。

然后就是西班牙。把钱存在西班牙第四大银行——班基亚银行的储户面临着如下问题:该行的资产负债表是否已如实、公正地揭示出了各种风险?西班牙政府的存款保险是否可靠?既然已被部分国有化,那么班基亚银行是否安全?

我对上述问题的答案是“没有”、“不可靠”和“不安全”。在欧洲不扮演后盾角色的情况下,西班牙面临着与爱尔兰类似的问题。西班牙政府财力空虚,无力为银行体系提供充分的担保。班基亚银行的审计师拒绝在该行财务报表上签字,引起了外界对该行会计实践的疑虑,可能这个问题并非班基亚银行一家独有。西班牙尚不存在马上就退出欧元区的风险——风险在于银行本身。西班牙媒体报道称,该国储户5月18日当周从班基亚银行取款金额达到10亿欧元——不到存款基础的1%。这虽不叫银行挤兑,但可能是银行挤兑的序幕。正如默文·金所述,接下来参与银行挤兑可能就是理性行为。

欧元区发生银行挤兑的后果非常致命,原因就在于欧元区的法律构架。欧盟向境内公民赋予的最重要权利是四项根本自由,即劳动力、商品、服务和资本的流动自由。《欧洲联盟运作条约》第66条规定,资本流动的自由可以被暂停,但只有在事关第三国时才可这么做。可以动用这一条阻止资本由希腊流向瑞士,但不能阻止其流向德国,至少法律上是这么规定的。这正是在欧盟内不能合法实现一国退出欧元区的诸多原因之一。

若要在欧元区化解自我强化的银行挤兑的威胁,唯一可信的政策是在全欧元区范围建立存款保险和银行清盘机制(在欧元区层面上)。换言之,欧元区必须让银行——所有的银行——摆脱其母国的控制。

当然,这样的制度不能解决欧元区的所有问题。但它将遏制可能在不久后整垮欧元区的动态。(完)

[责任编辑:王婧]

分享到: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