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财经 > 其他国家 > 美报:拉米说世界必须改变衡量贸易流量方法

美报:拉米说世界必须改变衡量贸易流量方法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2年03月21日11:34分类:其他国家

新华08网北京3月21日电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网站2月29日发表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帕斯卡尔·拉米的一篇文章,题为《世界必须改变衡量贸易流量的方法》,摘编如下:

过去20年来,全球经济经历了两大变化。未来10年,这些变化将会持续,而且十有八九会加速。

第一大变化是人口众多的新兴经济体实力日益增强所导致的剧变。整个人类历史上从不曾出现过如此大规模的经济发展,而且集中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有些人称这一现象为“大摆动”。

目前,中国的经济产出占据全球经济的8%以上,20年后的今天,中国在全球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可能达到20%。印度目前在全球经济中占据的比重为3%,20年后的今天它占据的比重应该也只有5%。非洲目前占全球经济的比重为2%,而拉美占4%至5%。20年后,非洲占据的比重应该会增至3%,拉美占的比重则应该保持不变。

与此同时,西方的经济实力在下降。如果过去20年来的发展趋势保持不变的话,到2030年时欧洲在全球经济中占据的比重将从35%降至25%,北美(美国和加拿大)占据的比重将从30%降至28%。

过去20年来世界经济的第二个重要变化是国际分工的性质发生了深刻改变,尤其是各国制造部门的专业化程度提高了。这种专业化趋势植根于令世界变小的技术进步。

国际贸易长期受到距离造成的成本制约,尤其是受运输和通信成本制约。这导致了“近邻偏好”,也就是说一个国家愿意选择其邻国为首要的贸易伙伴。集装箱船和互联网的诞生在仅仅几十年的时间里显著减少了距离障碍。

集装箱船使海上运输一吨货物的成本在几年的时间里减至原来的1/50,互联网革命也在通信领域造成了同样大的冲击。受益于威力强大的电脑工具以及与整个世界进行实时通信的可能性,企业得以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分散于不同国家的生产供应链。

亚洲各经济体的国际贸易有整整60%集中在亚洲地区本身,这里的生产链得到最深入的融合,各种零部件和配件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进行生产,最终来到中国组装,之后再出口到别的地方。

全球生产链在不断变化,这个过程涉及到劳动力和资本的分配和再分配,以便捕捉新发现的商机,应对监管环境和贸易壁垒的改变。曾经在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由某一个公司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完成的“任务”,现在可以无情地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另一个公司,以另一种生产手段来完成。

这不再是货物和服务贸易的问题,而是“任务贸易”的问题,它们发生在某种终端产品或服务的生产过程中。

在这样的国际贸易新格局中,商贸远远超越了单纯的贸易失衡问题。而且无论如何,当中国创造的附加值占据中国对美出口总额的将近50%而美国创造的附加值占据其对华出口总额的80%至90%,双边贸易失衡的数据变得毫无意义。继续以现在的方式计算双边贸易收支从经济上看十分荒唐可笑。我们需要跟踪的是各国创造的实际附加值,而不是货物和服务进出口总额。

中国拥有贸易顺差而美国拥有贸易逆差,这是很自然的事。这是一个宏观经济问题,其根源众所周知:中国的消费者过度克制,而美国民众的储蓄不足。然而,政治家却把矛头对准美中双边贸易关系,这种做法没什么道理。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必须停止使用原来的标准(商品每次越过国界其总值都要增加)来衡量国际贸易。我们应该像计算国内生产总值(GDP)那样计算贸易,换言之,就是计算出口附加值的总和。这样的话,我们也可以围绕当今世界最关键的政策问题——贸易对就业的影响——展开有意义的分析。(完)

[责任编辑:姜楠]